【思考藝術】共融藝術的能與不能:殘疾其實離我們不遠

撰文:黃巧兒
出版:更新:

藝術沒有界限。牙牙學語時在牆上趣致塗鴉,黃毛小子在學校藝術課東抹西塗,年近古稀也可拾起筆桿,馳騁於藝術的自由國度。

梁靜韻是東華三院賽馬會復康中心藝術發展主任,為鼓勵多不同能力的人參與藝術,早前她幫忙愛兒婆婆策劃初學畫展。(潘思穎攝)

藝術不分高低 人人皆可創作

東華三院的「愛不同藝術」(i-dArt)自2010年10月開幕以來,以推廣及展示弱能人士藝術及促進共融藝術為目標,定期為弱能人士策劃不同主題的展覽,月前為年屆八十的愛兒婆婆舉行了初學畫展。

東華三院賽馬會復康中心藝術發展主任梁靜韻表示︰「藝術不分高低,欣賞和創作藝術應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她指i-dArt一直希望推廣這個理念,讓社區人士接觸一班不是學院派出身的藝術創作者。i-dArt舉行展覽時,不會明言藝術家是殘疾人士,梁靜韻提到︰「他們只是一班與我們能力不同的朋友,我們期望大眾可以更看重藝術品所發出的力量,多於關注他們身體的殘缺。」

梁靜韻指無論是創作意念、方式,甚至是展覽設計,藝術家都能自主決定,中心職員會從旁協助。(愛不同藝術)

這班藝術家大部分是復康中心的院友,梁靜韻指他們不在主流文化中,主流社會對他們的文化衝擊相對比較小,所以創作內容會較由心和純粹,多圍繞他們所見之事、喜歡之物,又或記錄一些有趣的想像。梁靜韻憶述有一位藝術家本來在臨摹一幅女性畫像,但後來他竟描繪了一個長頸人,那種創作過程中的突變會讓人感到束手無策,但同時讓人又充滿驚喜。

究竟在藝術的世界中,我們如何量度「能」與「不能」呢?梁靜韻指在日常生活中,這班藝術家或許不能處理某些事項,例如一些弱能人士不懂得找一條合適的巴士路線去一個地方,又或者輪椅使用者未必能自由出入社區。「但這班不同能力的朋友能藉藝術掌握他們應有的權利,做到藝術充權。」她補充道。

她指i-dArt是一個權力逆轉的地方,在復康中心的院友生活上不同部分或要職員輔助,例如每天的行程都要緊跟安排,但在創作的世界中,他們能自主決定,因為創作意念和方式都是源自他們。

在「愛不同藝術」理論課中,院友能學習並認知何謂「美」;在創作課,讓他們自主地創作。(潘思穎攝)

梁靜韻表示相對一些專業的藝術家,這班院友或沒有很專門的訓練,但他們的創作絕不遜色,雖沒有很多修飾技巧,但內容題材絕對觸動人。「我們不會評價哪件是好的作品,哪件是差的,因為那把尺是在創作者心中。當這個領域沒有對與錯,高與低之分的時候,藝術創作便來得更自主和公平。」

藝術在社區 展現不同可能

梁靜韻認為欣賞藝術應該著重藝術品的力量,而不是創作者的智力或肢體能力。(潘思穎攝)

看著愛兒婆婆如此熱衷創作,梁靜韻自言有點羞愧,她憶起有一次想用愛兒婆婆的書法作品來做一些宣傳品,「愛兒婆婆覺得有一個字寫得不好,想將所有字重寫,但我們跟她說,只需重寫那隻字便可,然後可以用電腦後期加工把那隻重寫的字砌回去,但她堅持要重寫全句,不能取巧。」

愛兒婆婆的認真與執著令她自愧不如,同時也令她覺察長輩在社區中是很重要的。她指人一出生就被視作寶貝,在萬般寵愛之下成長,但很諷刺的是,當人慢慢長大後,在他累積生活經驗的同時,老年時他的價值竟被社區摒棄。梁靜韻分享道︰「一班老友記的人生經驗是年輕一輩未能追趕到的,我們只能透過他們口述故事、藝術作品去留住他們的記憶和經歷。」她又說殘疾其實離我們不遠,因為每個人也會衰老,所以我們更應珍視老友記。

藝術不分高低,欣賞和創作藝術應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梁靜韻

可能有人認為藝術是高檔的事,逛逛M+和Art Basel展覽、在展覽酒會中碰碰杯,但梁靜韻認為藝術的價值不在此,她相信藝術可發揮及展示每個人的「能」,不同能力的人更可透過藝術促進彼此了解及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