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聲音重新建構默片經典《大都會》

撰文:尚善
出版:更新:

當我們談論電影經常以影像先行,包括鏡頭語言、光影色彩等,但要觸動觀眾,讓他們身臨其境,甚至代入角色的內心,電影的聲音如電影配樂和聲效雖然看不見卻攸關重要。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電影節目辦事處將於今年2月22日至23日在荃灣大會堂文娛廳舉辦「電影的聲音」,節目邀請本地樂手及擬音師為經典黑白默片《大都會》(1927)重新編曲,並搭配現場聲效,引領觀眾領略聲音的魅力及其重要性。我們邀請了節目總監王文澤和音樂總監陳兆恒現身說法,細談選擇一部已上映近一個世紀的黑白默片《大都會》作為節目切入點的緣由,以及電影的聲音又是如何影響觀眾對故事情節的理解和觀賞體驗。

從近百年後的今天再看《大都會》

《大都會》劇照
《大都會》劇照

但凡是電影愛好者,就算未曾在大銀幕看過,都必定知道德國電影大師費立茲・朗(Fritz Lang)執導的默片經典《大都會》,這部電影對未來都市、機器人等前衛的想像,對後來的科幻電影影響深遠。當被問及為何選擇以《大都會》的精選片段作為節目的切入點,節目總監王文澤表示:「《大都會》的上映時間是1927年,與現在相差近一百年,但電影的故事背景則設定於2026年,與我們現在身處的時間點非常接近,因此我們想在故事主角身處的時代重新演繹這部電影。」另一原因則是因為電影的科幻主題:「我們某程度上身處一個被科技奴役的年代,科技急速發展卻拉遠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我希望能夠抓住這個現象,為觀眾理解電影提供另一層脈絡。」

「電影的聲音」節目總監王文澤表示希望透過是次節目能為觀眾理解《大都會》增添新一層脈絡。(攝:蘇煒然)

電影的默片特質同樣是另一個主要因素,王文澤指出:「我覺得這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創作空間,即便電影曾有其他版本的配樂,卻跟我們現在重新創作的配樂會有很大分野。」他認為聲音元素對這部科幻經典電影的內容和情節發展的理解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我經常覺得電影就是影像和聲音的藝術,很多時候各佔一半,但我們經常會忽略了聲音的部分。譬如配樂可以牽動情緒,或者讓你感覺這個人物、故事可以有不同發展。」

不同於傳統電影放映的模式,這次觀眾在節目現場欣賞《大都會》的時候,可以選擇在配樂樂隊和擬音師之間自由遊走,近距離觀察音樂及聲效是如何透過不同物件或樂器被呈現出來。展演環節將播出6段《大都會》的精選片段,内容主要圍繞主角Freder於城市底層工業區的歷險及工人革命的情節,並刻意刪除電影原來的配樂,改由樂隊和擬音師現場為這些片段加入不同的聲效和音樂,期望讓觀眾感受到電影的整體氛圍之餘,亦能帶來全新的觀賞體驗。王文澤表示:「從創作者的角度來說,抽出一部電影的其中60分鐘放映,來讓觀眾從頭理解故事並不可能。然而我們會盡量涵蓋電影所表達的內容,讓大家理解到Freder、Maria、科學家、機器人這些角色大概是如何,工人起義又是如何。」

配樂可以牽動情緒,或者讓你感覺這個人物、故事可以有不同發展。
「電影的聲音」節目總監王文澤

將現代聲音帶入《大都會》

《大都會》曾有多個版本的配樂,音樂總監陳兆恒則表示在現場為電影配樂將會運用更接近現代的聲音進行編曲:「以一部在1927年上映的電影來說,《大都會》對未來世界的想像極度前衛,無論是都市或是機器人的呈現均是前所未有,但電影的配樂卻始終採用了傳統交響樂,以弦樂為主,我想把這個標籤撕掉,盡量採用不一樣的聲音。」他請來一隊擅長使用電子聲效的樂隊負責配樂,創作一些有別於既定印象的聲音,譬如有別於平日的清脆敲擊聲響。他亦透露這次的電結他配樂會加上大量效果器,亦會使用電鑽等道具令電結他發出特別的聲響。

「電影的聲音」音樂總監陳兆恒表示將以更接近現代的聲音為《大都會》配樂編曲。(攝:蘇煒然)
《大都會》對未來世界的想像極度前衛,但配樂卻始終採用了傳統交響樂,以弦樂為主,我想把這個標籤撕掉,盡量採用不一樣的聲音。
「電影的聲音」音樂總監陳兆恒

不過電影作為一套默片亦為配樂帶來挑戰,他解釋:「默片有很多劇場式畫面,鏡頭放得比較遠,交代同一件事佔用螢幕的時間也會比較長。」他舉例現在一部電影一個鏡頭可能只有30秒,但過去則可能有兩分鐘,當一段相同的音樂被拉長幾倍,便容易變得乏味。陳兆恒指出:「現代已經有鏡頭語言,知道某些鏡頭代表什麼,不過當時並沒有這種東西,很多時候只能倚靠音樂推進,引導觀眾情緒。」

他認為聲音能突顯某些片段的重點。陳兆恒表示:「當電影的聲音和鏡頭關注點不相同,呈現出來的效果便會不一樣。」他以喜劇的電影為例:「就算喜劇演員哭起來,你大概也會覺得好笑,當配上傷感音樂會有一種荒謬感,但如果配上喜劇音效,是要明顯告訴大家這是所謂的笑點,所以情感理解上會有些微不同,可以左右觀眾理解。」

讓擬音過程可視化

展演環節的另一重點則是擬音,為《大都會》現場製作聲效。擬音通常是指在電影的後期製作中另外再加上聲效,陳兆恒介紹說:「一般在電影拍攝現場能收音的大部分是環境聲音以及對白,擬音多是後期製作中用來突顯某些聲音、或是補全無法錄到聲音的畫面,譬如一些慢動作鏡頭。很多時候我會在網上搜尋相關音頻,再根據畫面做一些變更。」但要精準模仿聲音並不容易,他補充:「以切菜為例,我有機會需要切十棵菜才能錄到相關音頻,因為每個演員的力度和節奏並不相同,所以需要模擬演員當時的狀態和節奏。」

這次「電影的聲音」展演環節將會在現場擬音,陳兆恒表示最困難的部分是要兼顧節目整體的表演再作編排,他提到:「設計音效之餘,我很注重擬音這部分『看』起來是否有趣。如果我只追求真實,那麼在儀器上簡單播放音頻即可,然而這樣就不好看了。所以我會嘗試用大家意想不到的東西來製作這個聲音,譬如要模擬車經過的聲音,我會把風扇圍繞麥克風移動,製造類似效果。」

「電影的聲音」節目總監王文澤(圖右)與音樂總監陳兆恒(圖左)以聲音重新建構默片經典《大都會》(攝:蘇煒然)

除了擔當節目的音樂總監,陳兆恒更同時身兼擬音師,這次他將會在展演環節中負責以工具擬音,而另一位擬音師則主要負責電子類的聲音,負責製作電影中有關機器的聲音,譬如會以重複的電子敲擊聲音模擬人群的腳步聲,需要不少創意。陳兆恒坦言聲音想像全靠嘗試:「電影《星球大戰》中戰機發射激光的聲音其實是靠拉長一條彈弓,然後敲擊所做出來,可能不是你原本想像中激光的聲音。」不過亦因為《大都會》的科幻主題,為他們提供了不少創作空間,他指出:「科幻片有很多未見過的東西,所以包容度比較高,讓我們有發揮的空間。」

【「電影的聲音」節目詳情】
日期及時間:
2025年2月22日(六)7:30pm
2025年2月23日(日)3pm
地點:荃灣大會堂文娛廳
門票:$150,現於
城市售票網發售
更多節目詳情,請瀏覽:
www.lcsd.gov.hk/fp/tc/listing.html?id=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