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Basel】收藏家林偉而:應平衡商業與藝術,避免泡沫化

撰文:李慧筠 陳穎然
出版:更新:

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型藝術博覽給香港藝術生態帶來了改變,更衍生藝術市場能否推動本地藝術等問題。踏入第4年,三月舉辦的Art Basel依然是香港藝術圈的焦點。我們訪問了三位參與者,藝術家鄭哈雷、收藏家林偉而,以及藝術系學生Ami Tsang,從他們所處的不同角度,談談對Art Basel的看法。關於藝術市場,關於藝術,我們能有多少想像?


本地資深藏家林偉而說:「藝術和商業之間要取得平衡,不然,藝術只會走向泡沫化。」(王嘉豪攝)

「對入門收藏家有引領作用」 

兩年前,林偉而從美國畫廊購得李傑的作品。(王嘉豪攝)

收藏香港當代藝術逾十載,見證着香港藝術展覽的變遷,在過往3屆香港Art Basel藝術展中,林偉而更獲邀發表演講及主持收藏家對談。他認為,Art Basel展示的是「最好的藝術品」,舉辦方選擇香港是一種肯定,值得讓香港人自豪:「全亞洲目前只有香港做到。」

過往Art Basel總能夠激起廣泛討論,其中便曾有批評指展覽不夠本地化,林偉而則認為Art Basel是國際性藝術展覽,要有相當水準才可參展,並稱參展的「許多都是藍籌畫廊」,「對剛入門的收藏家而言,更有帶領、引導的角色」;但他也指出,近年有不少具質素的本地畫廊參展,同時外國畫廊也不乏香港藝術家的作品,使Art Basel更有本土味道。

他認為,Art Basel跟其前身香港國際藝術展(ART HK)雖然分別很大,後者較多本土及亞洲作品,而前者則更具國際性,但與其他國家舉行的Art Basel相比,香港的特色必然在於較多亞洲參展商參與。林偉而亦有舉辦香港藝術家的展覽,協助挖掘具潛質的畫家,他每年會邀請一名本地藝術家在藝術中心合辦展覽,今年將會與智海合作。

若失去平衡 藝術只會泡沫化

林偉而的著作《無色:林偉而的生活收藏》,以鄧國騫的《孤獨島嶼》為封面。(受訪者提供)

林偉而偏愛本地藝術家作品,關注正在成長的藝術家群體,既追溯藝術家的過去,也同時觀察藝術家往後的變化,以藏品記錄藝術家發展的脈絡,因此鮮有出售藏品。不過,對於近年愈來愈多人懷着投資目的收藏藝術,他亦表示理解。對他來說,Art Basel是一個與外國畫廊及藝術家交流的機會,對他購藏決策的影響其實不大。

現時香港收藏家約有30多人,林偉而也留意到近年年輕收藏家漸多。他打趣道,在最近一至兩年間,購藏的競爭增加了不少,去年走進展場內一家畫廊時,認出了關尚智為兒子創作的作品,但當時沒有立即購買,過了半小時後再向店員詢問,作品已被買下。與心頭好失諸交臂,他卻笑指:「這些都隨緣。」

在林偉而眼中,收藏家的角色其實很被動,藝術品的定位與價錢往往取決於畫廊的決定;而藝術家和畫廊的協商,亦是令藝術生態能夠持續發展的其中一個重大要素。他認爲,藝術市場發展太快,會影響到藝術家的心理:「有些香港藝術家胡亂開價,即使是剛起步的,開出的價錢與外國知名藝術家相近,或會令一些對香港藝術有興趣的收藏家卻步。」他語重心長地說:「藝術和商業之間要取得平衡,不然,藝術只會走向泡沫化。」

林偉而重點關注畫廊

林偉而表示,他會花一天半左右的時間參觀各個展區,亦會留意一些平常已有關注的本地藝廊,例如安全口(Gallery EXIT)、嘉圖畫廊(Grotto Fine Art Limited)、漢雅軒、奧沙畫廊(Osage Gallery)、藝術門(Pearl Lam Galleries)。

安全口展區:Level 1 / 1B23

藝術門展區:Level 1 / 1D15

嘉圖畫廊展區:Level 1 / 1D37

漢雅軒展區:Level 2 / 3D06

更多精彩內容,詳見逢周五出版的《香港01》周報,請即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