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倒閉IG凋零?羅馬尼亞CG藝術家「無社交網絡」假想未來

撰文:黃正軒
出版:更新:

先稍為老土地引用狄更斯《雙城記》一句:「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資訊爆炸廿一世紀,雲端服務空前發達。互聯網基建設備先進地區,人們生活離不開社交網絡、通訊程式等方便快捷的互動媒體。「無咗Wifi會死」這形容恐怕不算誇張。
這些科技深深影響我們的交際文化、待人接物方式、禮儀,甚至經濟產業模式。然而它們真是推動社會進步不可或缺的動力嗎?
羅馬尼亞數碼立體藝術家Andrei Lacatusu大膽地在電繪新作《社會瓦解》(Social Decay)描畫一個Facebook倒閉、IG凋零、Twitter清盤、Google冧檔的假想未來。
一幅幅科網巨擘的「殘爆」招牌圖畫,破爛荒廢質感像真度之高不禁使人浮想聯翩:無孔不入的社交網絡消失,是否也代表現實社會亦隨之崩潰瓦解?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好,仰或變壞?
圖片:Andrei Lacatusu

《社會瓦解》(Social Decay),Andrei Lacatusu自不同科網巨擘的廢置招牌取出字母砌成,是幾聰明的玩字方式。

免費搜尋器及雲端服務,助人隨時隨地獲取並有效率、有系統地整理大量知識。即時通訊超越地域距離限制,促進溝通交流、便利工商發展。社交平台用戶分享生活點滴,自家製內容像Memes、二次創作百花齊放,讓人盡情發揮創意、釋放才情,給予商家開拓創新宣傳渠道之機。網上商店林立,電子貿易漸有取代實體舖頭之勢,虛擬貨幣價格不斷攀升,新的經濟模式似乎正在萌芽。

世界已踏入Web 4.0時代,資訊大海的好處彷彿撈不完;然而光明面後必有陰暗面蠢蠢欲動、逐漸浮現,網上世界堪稱「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不提深網(Deep Web)構成之犯罪溫床,表層網絡的問題也數之不盡。

Instagram確像網民曬命放閃的劇場。Andrei Lacatusu為這個App畫了個像倒閉戲院的生銹舊招牌,都幾貼切。

首先,網絡不如知識份子所讚頌般「民主」。科網巨擘及社交平台以大數據演算法監控用戶行為調整資訊傳播、刪文及封鎖用戶打壓言論自由、出賣私隱資料等行徑已是公開秘密;同時諷刺地容許機械人假用戶、專營失實內容的內容農場(Content Farm)及假新聞橫行,散播愚昧反智。社交網絡和智能手機不斷鼓吹自拍打卡文化,不少網民「網癮中毒」後性格變得自我中心,情緒浮躁不安,為了呃Like搏點擊率而譁眾取寵者大有人在。網媒著重圖片和影像的傳意方式,都令大眾越來越缺乏耐性看長篇文字,「識字文盲」到處都係。

上司可於下班後仍使用即時通訊軟件對員工發號施令,「有返工無放工」已是現代職場常態。「最後上線時間」、「已讀」等系統設定成為伴侶親人彼此監視的工具,間接加劇社會精神壓力。Facebook和討論區網民諸種看圖作文風氣、「正義魔人」衍生之公審文化激烈極端;集體欺凌,廣告詐騙和發放惡意軟件等惡行馨竹難書。

像油站招牌的求偶搵食App Tinder招牌,霓虹燈管早已失修。一眾以貌取人的「痴男怨女」會肯回到現實,面對面真誠交心、了解對象乎?
一間人像士多的小舖頭,Twitter燈箱招牌玻璃崩角、看來好耐無開過。

從較悲觀負面角度審視,Web 4.0時代並無帶來多少社會進步,反像為人類文明築起更大監牢。甚麼促進資訊流通和民主、思想及言論自由解放也屬過度自High的說法;相反科技商縱容垃圾資訊充斥網絡,覆蓋有益資訊。網民喜歡留連網上尋求虛榮多過跟現實中的親友共聚。反智、刻薄和偽善等劣根性似乎幾代表到網民的集體性格:不是人云亦云地分享假新聞、因缺乏獨立思考批判能力而跟車太貼撞車;就是圍爐取暖、各走偏執極端。社會學家舉出的「同溫層效應」理論所言非虛,社交網絡諷刺地促成了「反社交」而無助不同群體互相理解、公民社會發展。

身處如此衰世,人類倒像比前現代享有更少民主、自由、安全和私隱。不用等到人工智能叛變等科幻情節在現實發生,我們或已身受無限制網絡行為惡果所害。以恐怖驚慄橋段反映高科技時弊的科幻劇《黑鏡》(Black Mirror)長拍長有不無原因。比起反烏托邦(Dystopia)式警世預言,《黑鏡》更像寫實劇情片,因為故事描述的黑暗未來實際上離我們毫不遙遠。

曾是設計師主要靈感來源的設計/美術分享網Pinterest,近年用戶人數不斷流失,也漸有凋零之勢。
Google招牌甩咗後面個g字變成了Goole,即英國東約克郡城市古爾。

無師自通的CG藝術家Andrei Lacatusu來自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是Carioca Studio設計師。在《社會瓦解》中他利用Photoshop以及3D立體建模軟件如Autodesk 3ds Max和V-Ray來為Facebook、Instagram、Twitter、Tinder、Pinterest和Google這些社交網絡巨擘繪畫一張張荒廢、「超殘」的招牌。

光線、色澤做得細緻之餘,招牌上的塵垢污漬、甩色、剝落和塗鴉劃花等「慘狀」的質感都非常寫實,好像經歷過經濟大蕭條或末日後,這些彷彿千秋萬世的跨國科網巨企也終究倒下。感覺上超現實、「無可能發生」的未來,或者比我們想像中接近——正如十多年前,Myspace、Xanga、MSN和ICQ等平台工具對廣大網民來講都如同空氣般存在,無人預料到他們在十年八年內相繼息微。

+1

而事實上,近年出名打壓右翼異見的Facebook,其社交網絡龍頭地位不保是遲早的事。00後年輕網民幾乎只用IG及Snapchat,文青亦開始進駐以文字交流為主的新平台Medium,正是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歷史重複。美國FCC及聯邦政府廢除「網路中立性」原則在即,網絡服務供應商可為利潤考慮而限制數據流通,富可敵國的科網企業注定受到一定衝擊,Facebook同Google玩完又有幾出奇?

也許Andrei Lacatusu的《社會瓦解》不只是呈現一個「無社交網絡」世界會變成怎樣,而是提出一個嚴肅問題:現實社交能否擺脫網上虛擬平台的形式來續存?我們或者不應再期特下一個爆紅創新平台,而是「置之死地而後生」——放低手機抬返起頭,面對面與人溝通,一齊修補網絡有份做成的人際疏離社會問題。

石膏版,更有末日Fe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