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三月】《CINEMA 2.0:幽鏡》媒體藝術展 若人類失去面孔 

撰文:劉力田
出版:更新:

「身份」是這時代隱藏的關鍵詞,身份認同、性別、平權、社交媒體,甚至是人工智能、個性化潮流,背後都潛藏人類對身份的思考。大熱美劇《黑鏡》講述科技與社會形態,當中的戲劇張力亦來源自大量身份危機。
於香港藝術中心舉辦的《CINEMA 2.0:幽鏡》媒體藝術展覽用上了「面孔」作主題,面孔是辨認身份的重要元素,然而我們該深思:在電子時代下,面孔究竟還有何涵義?

四步曲作品 質疑電子時代面孔的意義

韓國藝術家申承帛和金容勳作品《Portrait》。

韓國藝術家組合Shinseungback Kimyonghun(申承帛 金容勳)的這件作品《Portrait》設於入口處,觀眾在電梯開門的一刻就會望到,幽森而模糊、是人而非人的面孔,為接下來的展覽作出定調。

申承帛和金容勳為《CINEMA 2.0:幽鏡》帶來四件作品,《Portrait》是以電腦軟件將電影中不同的面容壓縮成一張「平均」的臉;《Nonfacial Mirror》則是一塊會辨識並自動避開人臉的鏡子,令鏡子不避開的方法,只有掩蓋自己的臉,或者令自己「不似人形」;《FADTCHA》挑戰你能否像電腦一樣從密集波點中辨識出人臉;《Cloud Face》作為敘述的總結,更進一步探索AI眼中的「人臉」定義,羅列被Google認為是人臉的雲朵圖片。藝術家透過四部曲逐步質疑電子時代之下人類面孔的意義,在電子智能看來中,人臉只是特定格式的圖形,與雲朵無異;而只有在透過人的雙眼,才能真正辨識面孔。

會自動偵測人臉並避開的鏡子,唯一方法是掩蓋面孔,形成有趣悖論。
電腦眼中的「人臉」。
Acci Baba與作品《eternal return》系列。

理性的猿

面孔的力量亦來自於凝視,當猩猩凝視著你,說著理性的哲學、唱著感性的歌,將會掀起人巨大的不安感。日本藝術家Acci Baba就創造了這樣一個奇特的體驗,在螢幕上的猩猩向你讀著尼采的《超人說》、或唱著Louis Armstrong名曲《What a Wonderful World》。Acci Baba表示,「猿(monkey)」和「人工智能(AI)」是構成人類的兩個元素,如今將人類元素分解再重組,將帶給觀眾關於自身存在更為深邃的思考。

美國藝術家Heather Dewaey-Hagborg作品《Stranger Vision》,透過不同物件上的DNA還原主人面孔。

《CINEMA2.0:幽鏡》媒體藝術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3月20日
時間:12pm - 8pm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5樓包氏畫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