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香港博物館展覽預告 由古早西洋機械鐘錶睇到高清數碼敦煌

撰文:黃正軒
出版:更新:

繼《萬壽載德——清宮帝后誕辰慶典》及《永生傳說——透視古埃及文明》,康文署繼續與北京故宮博物館及大英博物館合作舉辦《鐘錶珍寶展》(暫名)及《奢華世代:從亞述到亞歷山大》展覽。
前者展出120件故宮珍藏,清初從英國、法國和瑞士等歐洲國家入口鐘錶以及乾隆御製鐘錶;後者會展出210件大英博物館珍藏,包括亞述、巴比倫及波斯等帝國的奢侈品和戰利品。
《數碼敦煌——天上人間的故事》展覽將以「高保真」數碼攝影技術,高清還原莫高窟壁畫細節。此外有本地玩具設計、公共廣播史及木雕工藝展亦將舉行。

香港科學館《鐘錶珍寶展》(暫名):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

鳥形機械鐘展品。(康文署提供)

《鐘錶珍寶展》(暫名)是康文署去年10月跟故宮博物院簽訂「合作意向書」之後續。科學館總館長陳淑文表示是次展覽將於科學館舉行,展期由12月至明年4月,示範古早西洋機械錶的科學原理及知識,藉以推廣科學。

故宮博物院借出120件珍藏,包括14至18世紀來自英國、法國、瑞士的精美歐洲鐘錶,以及中國廣州製產品。鐘錶自明末清初起由西方傳教士傳入中國,機械鐘除報時以外功能甚多,深為清帝鍾愛,乾隆御製鐘錶更是數以千計。部份設有機關,可發出音樂或產生走馬燈效果,更有西洋噴泉模型,在當時被視為玩具。

展覽將邀請故宮專家示範啟動經過修復的大型鐘錶,焦點有「銅鍍金鄉村景色水法鐘」,能展示場景如鳥類飲水及人物走動,更曉發出音樂。同場亦會展出倫敦科學館提供的17至18世紀鐘錶儀器製作設計圖,另有齒輪、鐘擺等零件,配合互動多媒體,理解古早鐘錶及水法器的運作原理。

香港歷史博物館《奢華世代:從亞述到亞歷山大》:2018年5月至9月

兩河文明器物繪畫,反映古人形象。(康文署提供)

米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又稱兩河流域,歷史上曾存在多個強大文明帝國,由亞述、巴比倫、波斯到亞歷山大的馬其頓帝國,各有輝煌盛世,延綿千載。將於歷史博物館舉行的《奢華世代:從亞述到亞歷山大》展期為5月至9月。參觀者可觀看到大英博物館借出的210件文物,包括帝國奢侈品及戰利品,也有來自中東、北非和印度的貿易朝貢品,是繁盛物質經濟的證據,俱為豐富的考古發掘成果。

金銀器、首飾、玻璃品、平面石浮雕和象牙雕塑等,反映兩河古文明發達一面。部份展品重現古人化妝造型和方法,像以石墨塗眼影畫眼線。歷史博物館總館長黃秀蘭特別提到「古代A貨」,指古時貴金屬和玻璃奢侈,人們以代替物料仿製,以陶瓷假扮金器。

香港文化博物館《數碼敦煌——天上人間的故事》:2018年7月至10月

敦煌莫高窟。(康文署提供)

敦煌莫高窟的塑像、壁畫及經卷博大精深,為舉世知名的佛教藝術重地。莫高窟近代以來屢受人為損壞,大量文物流失。敦煌研究院近年以「高保真」技術複製敦煌洞窟壁畫,以作保存,數碼高清圖像可放大至實物大小,清晰重現細節。今年7月起在文化博物館舉行的《數碼敦煌——天上人間的故事》展覽有46件展品,參觀者有機會觀賞位於莫高窟第61窟、五代十國時期的《五臺山圖》,了解古代寺廟建築特色。第285、141窟的壁畫亦會透過高保真圖像展出,還原原畫中的飛天和樂器形態。

2014年,文化博物館曾進行《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 敦煌 ― 說不完的故事》;今次展覽可視為延續,著重解讀,配合多媒體投影設備及手提電話應用程式豐富內容。特設「人間故事」解說敦煌壁畫人物衣著化妝所呈現的衣食住行生活文化。此外亦有「佛教故事」部份,簡介飛天和各式神佛。

其他重點展覽

李永銓展覽。(康文署提供)

李永銓(Tommy Li)為香港設計大師,風格前衛,主力海報、包裝、企業品牌形像策劃。今年6月至9月,《李永銓——玩・物・作》設計展於文化博物館舉行,展出大量人偶作品,回顧李永銓40年設計經驗。而《光影流聲——香港公共廣播90年》展覽(暫名)11月於文化博物館開展,為期4個月。香港電台歷史為主要內容,除了照片和影像外,還展出舊式設備如「開台咪」。

歷史博物館正全面更新常設展覽內容及設計,預計於2022年完成,《香港故事》將延伸97回歸後的歷史,加插更多人物故事,包括名人及草根階層。人選仍在構思階段,或包括娛樂界代表人物及影響香港發展的商人。除《奢華年代》外,歷史博物館於12月亦會舉行《漆木精華:潮州木雕展》,簡介潮州自唐宋承傳至今的金漆木雕工藝,已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自唐宋承傳至今的金漆木雕工藝,已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康文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