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走出白房子 一杯水看城市人與自然的疏離

撰文:陳奉京
出版:更新:

《見地:尋找香港的大地藝術》策展人麥詠詩,在港大建築學院任職助理教授,讀建築出身的她,從學生時代起便關注大地藝術(Land art)。大地藝術起源於60、70年代的歐美國家,近年在香港也逐漸引起關注,對於麥詠詩來說,現在是一個適當的時候,把一些香港藝術家創作的大地藝術聚集在一起,整理出大地藝術在香港發展的脈絡。她說:「香港已有足夠數量的項目,放在一起去看和研究。」
攝影:龔慧

「二戰後的西方工業進入大規模生產的年代,社會對環境、能源的需求都變得和戰前不一樣。那個年代,很多東西都是從工廠製造出來、可以買回家的,藝術界也一直停留在white room gallery的模式,很多時候藝術創作都是為了吸引買家去購買,但有一群藝術家卻想離開『白房子』,不想自己的作品變成純粹的商品,所以走入大自然去創作。」麥詠詩說。

由本地藝術家、設計師和農夫組成的「Hong Kong Farm」把耕種帶到城市。 

五個項目 五種視角 以藝術介入土地問題

這次展覽,麥詠詩選擇了五個大地藝術項目,包括藝術團體「空城計劃」於2013年舉辦的第一屆空城藝術節《坪輋.村校.展演》、建築師鄭炳鴻於2009年發起的《綠色—由啓德河開始》、藝術家劉學成的作品《學成貳號—拖船仔講故仔》、由本地藝術家、設計師和農夫組成的「Hong Kong Farm」項目,以及藝術家伍韶勁的作品《泉:向梁銓致敬》。


「這兩年看到愈來愈多藝術家在做這類型的項目,模式和手法雖有不同,有些人喜歡落區多一點,有些人想做一些能帶給觀衆有沉思空間的作品,他們對大地、環境的看法也不一樣,但我希望它們之間能產生一個有趣的對話(dialogue)。」麥詠詩解釋這個展覽的主旨,「香港過去這五、六十年的發展,由戰後港英政府鼓勵市民去新界開村、耕種,到1980年代中國大陸開放,糧食不再需要新界生產,然後有新市鎮的發展、填海,這些一步步的變遷形成了我們現在的環境,以及我們對土地的看法。」

一杯水 看城市人與天然資源的疏離

「伍韶勁的項目,用他的話說是比較『出世』的,不在一個特定的場地發生。我們香港買到的瓶裝水,其實是來自境外,用瓶子裝着再運到來香港,由此看到城市人與天然資源之間很疏離。我們喝法國礦泉水,但不知道出產地即法國的那座山是怎樣的,我們只是根據標籤上的雪山,就感覺好像很天然。」麥詠詩說,「在香港或者比較城市化的地方生活,可能都有同樣的問題。以前聽爺爺嬤嬤講,他們喝在後山儲存的山水,不會有過濾或者很多程序。現代人習慣了自來水,不知道用水可以很簡單,而現在要買『天然水』卻要到超市買,可能要四十元一支。」
在麥詠詩看來,對這五個項目的整理只是一個開端。土地正成為此城日益迫切的問題,七百多萬人對於土地、生態、城市發展的思考也必然更多,藝術在這個過程裏將會繼續發揮它的作用。

「泉︰向梁銓致敬」,用一杯水看城市人與天然資源的疏離。
《見地:尋找香港的大地藝術》策展人麥詠詩

《見地:尋找香港的大地藝術》

日期︰4月16日(星期六)至5月2日(星期一)

時間︰上午10時至晚上8時

地點︰動漫基地 (香港灣仔茂蘿街7號)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