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藝術展覽】油街「火花」系列展覽 發掘都市面貌反思藝術意義

撰文:王玥晨
出版:更新:

「每天我們都會走過相同的路,當我們日復一日地經過時,漸漸會對那些地方的敏感度降低,若要發掘四周有趣的事,我們需要一些方法。就如保羅‧奧斯特的作品《玻璃之城》所指,可能是漫無目的的方法,仿佛是沒有方向,但當我們在城市漫遊時,感官卻能全然打開,令你更容易發現以往無法察覺的東西。」項目策展人黃志恆(Sara)受一本小說啟發,以城市為題,開展了油街實現「火花!」系列的展覽──《城市行者日記》。
攝影:吳鍾坤

關於城市的作品,Sara不認為只局限於藝術創作。「其實經常觀察城市,對居住地最了解的往往是做城市研究的學者,所以這次展覽的參與者既有藝術家,亦有園境師及城市研究的學者等。」提到與小說《玻璃之城》最接近的作品,Sara直言是林東鵬的《Diary of The Curiosity Box》。「林東鵬最初在紐約創作這件作品,他每天到街上亂逛,當遇到令他感到好奇的事便透過攝影、文字記錄或帶走物件的方式,記下他在都市的足跡,漸漸將收藏組織成一個「好奇匣子」。Sara表示這次林東鵬的作品是根據過往的創作而做,當中有繪畫、影像及不同物件,展現他對這個城市的觀察。

這次Sara特別邀請林東鵬就他往日的藝術作品「好奇匣子」再度創作,延伸出《Diary of The Curiosity Box》。

從步行了解城市

步行是《城市行者日記》的一大元素,要將與步行相關的創作巧妙地放在展覽中,Sara找來了瑞士藝術家Fabian Gutscher與香港媒體藝術家吳佳儒合作,共同創作了《獨自同行》。「Fabian Gutscher設計了一個手機應用程式,可以讓兩個身處不同地方的人,一起步行,甚至能聽到對方的步伐聲。這次Fabian Gutscher將與吳佳儒策劃多個步行活動,帶領大家走出油街實現展館,一起進行城市漫遊。」而為了多角度探索我們的城市,Sara亦邀請了園境建築師柳凱瑩與二人合作。「柳凱瑩的創作角度傾向於城市研究者,她能以一個宏觀的眼光去看我們的城市,過程中她與Fabian Gutscher和吳佳儒進行過四次步行,並將當中的經歷製成錄像《某天我們一起各自走》。」Sara期望展覽能引起觀眾的好奇心,發掘城市的另類景觀。

Sara邀請瑞士藝術家Fabian Gutscher與香港媒體藝術家吳佳儒合作創作《獨自同行》,作品中的聲音裝置能夠傳播步行活動的腳步聲。

一半是運氣一半是努力?

藝術一向予人曲高和寡的印象,但現實中有不少藝術家都過著朝不保夕、身不由己的生活。項目策展人梁寶山就透過《藝術勞動.買定離手》思索藝術是否一項不問回報的遊戲,甚至進一步探討藝術是否一場賭博?藝術家名成利就的背後靠的是運氣還是實力?梁寶山請來黃照達、石家豪、李在伊三位藝術家參展,以他們的作品展開勞動與創作的關係,同時召集四名藝術畢業生舉行作品展,再透過打麻雀的比賽方式,決定誰能勝出,奪得第二階段的個展機會,展現藝術勞動的過程。

項目策展人梁寶山邀請四位藝術畢業生以打麻雀的方式爭奪個人展覽的機會,探討藝術家的成功是否涉及運氣。

參與畢業作品展的學生分別有來自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的鄭柏麟和羅詩穎;來自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的梁凱雅和梁慧欣。四人分別以藝術裝置、畫作、雕塑及影像等作品,表達對個人或生活點滴的反思。羅詩穎表示知道四人要透過打麻雀爭取展覽機會後,對成功靠運氣的感覺更強烈,她直言個人的努力很重要,但機會亦是重要的元素。而鄭柏麟則坦言「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如沒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亦難以取得成功機會,打麻雀正正象徵了一半運氣,一半實力的狀態,很能代表我們的處境。」梁凱雅與梁慧欣認為藝術亦是勞動的一種,特別是藝術展覽,從策展人以至場地的裝修工人,牽涉的人無論負責甚麼工作,其實都象徵了勞動的一面。

《藝術勞動.買定離手》除了有四位藝術畢業生的作品展覽外,還有黃照達、石家豪、李在伊三位藝術家的創作。而畢業生作品展覽的第二部份,會由11月3日起展出麻雀賽勝出者梁凱雅的個展。

《城市行者日記》與《藝術勞動.買定離手》兩個展覽展期至明年1月6日,喜歡藝術的朋友記得不要錯過!

《城市行者日記》:https://bit.ly/2OJtp2Z

《藝術勞動.買定離手》:https://bit.ly/2On4T8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