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時尚】本土態度孕育港式製造 不斷轉型編出現代感繩結飾物

撰文:黃沛鵬 陳盈瀛 黃立暉
出版:更新:

說香港製造,字義上叫人理解得到的直接解釋,或許跟真實涵義的「香港製造」稍有分別。除了製作,說的還可以是態度、信念,以及由環境孕育的一種獨有格式。今天談香港製造,已不僅限於談一堆堆來自香港的品牌,卻是由他們出於本土的視野和方式,試圖找出一點可借鏡之道。

攝影:馬熙烈、李孫彤

本地創作 不是純粹的光鮮亮麗

Zoe的工作室位於政府工廈,原因除了租金相對便宜,混雜的環境更有助刺激創作。

如果說香港製造是一種風格,不如說是一份精神。將寂寂無聞的小意念,經過不斷重複打磨,默默耕耘,而成為融合生活的美好創造。物件本身或許微不足道,這份拼搏堅忍卻一直影響着許多新一代設計師,如Zoe。

工廈是一種香港意志

「是否跟想像中很大落差?」甫見面,Zoe即打趣說道。一眼望穿的工廈單位約200呎,是Zoe與男朋友合用的工作室。環境說不上井井有條,室內放滿了各種各樣的創作用具,還有一台大型裁紙機器,平日可以騰空出來的工作空間,就是她的書桌一隅。

「其他單位都是工業用途為主,旁邊是印刷商,樓下有燙金、打印店,日間比較嘈雜,洗手間還要共用。」位於長沙灣的舊式政府工廈,對時裝品牌沒有太大吸引力,唯獨Zoe偏愛這種混雜。「我覺得自己有種香港人的打拼精神,有一個小小的地方,就可以工作。也許現在的人都寵慣了,做創作本來就不是一件純粹光鮮亮麗的事,一個艱難的工作環境,反而能夠磨練一個人的意志。這裏租金雖然便宜,但要經過申請、投標等繁複程序,許多人也就因為這樣而放棄了。早前我們打算租用多一個單位,結果因為150元之差而投標失敗(笑)。說出來有點可笑吧,但就是過程中所付出的每分努力,讓我的創作顯得更有意思。」

利用一部小巧的手動機器就可以造出繩結的雛形,Zoe在書架一角也可以應用自如。
這些一次性的計劃未必對品牌發展有直接幫助,反而是對個人的成長及啟發比較多。一個健康的品牌應該要學會汲取經驗,然後獨立地發展。
Zoe

要成功就靠不斷參展

也是因為喜歡一手一腳默默耕耘的感覺,才讓Zoe由時裝轉投飾物設計。於理工大學時裝設計學系畢業後,立即加入了本地品牌Daydream Nation,後來投身Levi's及DKNY Jeans擔任設計師,卻另有一番體會。「那時每天對着電腦畫設計圖,卻完全沒有機會運用一雙手去創作,感覺很奇怪。」一個設計比賽,讓她重新萌生創作的念頭。「多年前看過一本關於繩結的書,覺得繩結是個充滿傳統智慧的手工藝,但現代人只覺得老土,於是就想試試去開發新的可能性。」上網、看書,一切從自學開始,做了她第一件飾物作品。那次,Zoe雖輸掉了比賽,卻成就了品牌。「Heaven Please的店主見到我的作品,主動提議我造一些放在店中售賣,就是這樣無心插柳,開始了ZO-EE這個品牌。」

利用3D打印技術,Zoe得以將意想不到的形態融合繩結創作。

帶點民族色彩的豐富用色與有趣形態,讓人看過一眼,就會記得她的設計。剛開始,發展可說相當順遂,品牌很快躍上各大報章雜誌,也逐漸賣到台灣、新加坡等地。兩年後,Zoe決定辭去工作,全職建立品牌。「想給自己一點時間試試,即使失敗了,30歲再重頭來過,也不太遲。」

剛開始的頭半年,卻不容易。「因為起初並沒有想好一套完善的計劃,總是見步行步,於是陷入了裹足不前的困境。」幸而,她還有一份堅持。「其實在香港做設計,也不是這麼孤立無援,只要有困難時願意想辦法解決。」在那半年間,她先後參與了香港設計大使及Fashion Farm Foundation的計劃,獲資助到比利時及東京展出自己的作品。「這些一次性的計劃未必對品牌發展有直接幫助,反而是對個人的成長及啟發比較多。就以我在東京擺trade show的經驗來說,日本人很少會第一次認識一個新品牌就落訂單,他們會花時間去確定品牌的實力和安全性,所以要連續參與幾季才會對銷售起作用。但我們也不可能一直依賴這些計劃的幫助,一個健康的品牌應該要學會汲取經驗,然後獨立地發展。」

自從5年前成立品牌,Zoe的設計一直未離開過繩結。近年透過不同物料進行試驗,更持續發現更多可塑性。

只要有一部手動的扭繩機,一張桌面,Zoe就可以進行創作。在她身上,可以看到香港人靈活變通的特質。「從前我大多在深水埗買繩子,但近年許多店舖相繼結業,合適的材料愈來愈少,也引發我開始以其他物料去演繹繩結。」從矽膠到金屬,即使跟繩結扯不上邊的素材,也被Zoe一一拿來試驗。其中一個系列,就找來建築師ITUM以3D printing方式製作出繩結的輪廓,感覺又多了一重現代感。

成立5年,Zoe從個人品牌到開設以飾物為主的select shop,跟中國及國外不同的品牌及設計師進行交流,也改變了她的想法。「做了一段時間,發現要發展下去,就不能純粹做一件產品出來,而是要不斷轉型。現在我正着手籌備網店,也希望可以做一些不同的合作企劃,例如較大型的裝置設計,去開放更多發展渠道。」說到底,也是抱着一份信念。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