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粵劇申遺十周年】名伶專家導賞粵劇電影 劇照拼湊光影展館

撰文:王玥晨
出版:更新:

粵劇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十周年,其存在價值不用置疑。可是,怎樣才能把這項文化遺產傳承下去?而電影跟粵劇傳承又有何關係?適逢粵劇申遺十周年,香港電影資料館(資料館)推出了新展覽「銀光承傳——粵劇申遺十周年」,邀得粵劇名伶阮兆輝先生和電影研究專家何思穎先生提供寶貴專業意見,希望向大眾尤其年輕人展現粵劇在銀幕上不一樣的光彩,讓粵劇藝術能跨代傳承。
攝影:龔嘉盛

長安街——光影重構《紫釵記》(1959)

展覽的打卡位就是這條特意設計的「長安街」,資料館透過光雕投影技術,重構《紫釵記》(1959)中〈燈街拾翠〉的賞燈場景,而唐滌生所撰的唱詞亦會投射於花燈上。遊覽繽紛璀璨的長安街後,大家便會踏進「功架門」及「導賞門」,進一步了解粵劇電影。

功架門——電影鏡頭下的粵劇功架

粵劇大師的功架在粵劇電影中呈現出來。
粵劇名伶阮兆輝(輝哥)
粵劇名伶阮兆輝(輝哥)自小跟隨多位名師學藝,包括師傅麥炳榮,在粵劇界有「萬能泰斗」之稱。

自小伶影雙棲的輝哥表示,粵劇於50年代的香港開始沒落,紅伶芳艷芬因結婚退下來,薛覺先及紅線女等堅拒把粵劇由舞台搬上銀幕,但同時亦有不少小生花旦轉戰粵劇電影。「50年代粵劇電影興起,很多踏慣台板的大戲演員都轉戰大銀幕,例如麥炳榮和鳳凰女組織班霸大龍鳳劇團,亦有譚蘭卿和林家聲,演出很多著名劇目如《百戰榮歸迎彩鳳》、《鳳閣恩仇未了情》等,令粵劇表演漸漸轉型,最高峰時一個月上映16部粵劇電影。」

輝哥特地翻看了過百部粵劇電影,為「功架門」精選12部電影節錄片段,向年輕人展示大老倌的傳統粵劇功架。其中他特別推介《打死不離親兄弟》(1962),「主角麥炳榮一氣呵成地演唱整首曲,不經剪接,大家可看到他的專業造詣。」

導賞門——6位粵劇電影導演的拍攝手法

粵劇電影把兩種藝術媒介的特色結合起來。
電影研究專家何思穎(Sam)
Sam坦言小時候看粵劇不多,反而多看粵劇電影,漸漸喜歡上電影裏的白雪仙。

傳統粵劇與電影融合,以實而不華的電影場面調度及剪接,配合唱、做、唸、打的藝術手段,以及化妝、服飾、道具和鑼鼓等元素演繹故事情節,並把不同年代粵劇名伶的獨特唱腔、做手、功架等保存下來,Sam也覺得演員在導演鏡頭下別有一番風采。「粵劇演員以往多在台上演戲,需要大動作和誇張表情,而觀眾總是坐得比較遠;粵劇電影有鏡頭特寫,舉手投足都變得細膩,我們也可以近距離欣賞他們的技藝」。

+3

展區分別介紹6位粵劇電影導演的作品,特別難得是看到陳皮、龍圖、蔣偉光、珠璣、李鐵、黃鶴聲等多位導演珍貴的生活與工作照片。大銀幕播放的粵劇電影精選片段,每段都配以Sam的專業導賞,為觀眾逐一解構導演的拍攝手法,包括鏡頭、燈光及場景運用等。而在一樓大堂更會播放影壇前輩的訪問片段,探討他們對粵劇電影的看法。

是次展覽帶大家以電影眼光認識粵劇文化,相信會令你有嶄新體驗。

「銀光承傳——粵劇申遺十周年」展覽
日期:即日至12月1日(逢星期二休館)*免費參觀
地點:香港電影資料館展覽廳及1樓大堂
詳情:https://bit.ly/2o1W1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