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埗】美荷樓與最後的布市場「棚仔」 如何活化舊城墟?

撰文:開卷有益
出版:更新:

編按:深水埗常常被人認為是貧窮地區,不值一晒。然而,深水埗所蘊含的香港味道卻是非常香濃。

【本文題目由編輯所擬,文章原標題為:「深水埗的記憶鏈」】

香港深水埗,曾經是製衣業中心,如今仍有350家中小企業和批發、零售商。欽州街小販市場被稱為「最後的布市場」,原來香港製衣業發達的時候這裏只做批發生意,如今面臨拆遷,攤主靠零售苦苦堅守。不遠處的美荷樓是香港第一個公屋項目──石硤尾村的第四十一座,從這裏可以穿越回舊日的香港。

美荷樓的一幀風景。(資料圖片)

深水埗位於九龍半島西北部,曾以紡織製衣業聞名於外,由此帶動周邊行業發展,形成多條特色街道。記者來到深水埗,從欽州街穿行,一路經過汝州街、基隆街,這裏的樓群保留着20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的影像。前港九纖維布匹批發商聯會會長列永同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深水埗是東南亞最大的布料市場,這幾條街曾經遍佈以售賣布料為生的店舖數量超過1,000家。以時尚、潮流成名的深水埗是新加坡、泰國等趨之若鶩的布料批發地。」而如今的深水埗恐怕很難和「時尚」二字聯繫起來。泛黃的唐樓外壁被時間沖刷得只剩下陳舊,暴露在牆體外部的水管與冷氣機外機交織相錯,白底紅字的招牌被鏽跡斑駁得掩蓋了原來的模樣。

深水埗位於九龍半島西北部,曾以紡織製衣業聞名於外,由此帶動周邊行業發展,形成多條特色街道。(資料圖片)

穿過深水埗警署就到了臨時搭建在荔枝角道373號的欽州街小販市場。這裏俗稱「棚仔」,顧名思義,以塑料布互相拼湊,依靠大樹而搭建成有屋頂的市場。走進「棚仔」,詢問是否有專門售賣日本布料的店,被帶到了位於「棚仔」中央位置的「信昌布行」。日式和風布,柴犬、貓咪等卡通圖案,青花瓷扎染布等各式各樣的產於日本的布料疊放在狹小的空間。店主何小姐說:「我主賣日本布,定期會飛往大阪跟布商訂貨,還可以幫客人尋找他們想要的特定布料。」記者選購了一塊純棉印花布料,靠木棉花打成紗再織出來,穿着舒適。

列永同說:「以前附近的製衣廠會將剩餘的製衣布料轉售給『棚仔』,『棚仔』的顧客也大多數是低收入者。」 而如今,這裏被稱作「最後的布市場」。隨着全球化日益發展,歐洲及日本等國供應商開始在內地設廠售賣布料。「2000年後香港布料市場縮小,深水埗也隨之減少了一半左右。」列永同回憶道。

五年前,由跨界別人士組成的香港服裝發展委員會為鼓勵紡織及製衣業轉型升級,提出將深水埗和長沙灣一帶的成衣製造業整合起來,以打造服裝潮流集散地。如今,深水埗時裝及設計基地這一構想已初步落實。「我們的初衷是把深水埗打造成香港的韓國『東大門』,成為時尚和設計基地。」香港服裝發展委員會成員何國鉦在談到重塑深水埗時說道。

一棟五層高的樓內,分別有布料售賣區、樣品展示區、工作室、配料區、公共空間等,這就是即將建造的位於深水埗通州街的時裝及設計基地。何國鉦說:「建造這樣一個基地可以為本土設計師提供設計、製衣和零售等一條龍的工作空間,集中培育設計人才的創新能力和營銷能力。」「我的父親是製衣業供應商,小時候會經常跟隨他來深水埗,深水埗有着自己的歷史,它只是缺少了包裝,需要時間來尋回。」何國鉦說。

「我的父親是製衣業供應商,小時候會經常跟隨他來深水埗,深水埗有着自己的歷史,它只是缺少了包裝,需要時間來尋回。」何國鉦說。(資料圖片)

記者來到距此不遠的美荷樓,它的前身是安置災民的徙置大廈,導演吳宇森小時候也曾居住於此。收音機、縫紉機疊床架屋,算一算也不過就是五六十年過去。這一頁翻過了歷史的落差,但貧富的落差卻成了漏網的風景,深水埗見證了香港的前世今生。如今的美荷樓一側已經改造為「美荷樓生活館」,並向公眾免費開放, 另一側活化為青年旅舍以吸引各地遊客入住。根據政府的規劃,今年下半年將推出以時裝為主題的旅遊活動,未來還將在深水埗推出結合歷史文化和多媒體創意的科技旅遊項目。

↓↓↓↓↓【點圖看美荷樓的細節】↓↓↓↓↓

+5
《香港故事──五十個獨特視角講述「百變」香港》書封。(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以上內容摘自《香港故事──五十個獨特視角講述「百變」香港》

編者:閔捷

責任編輯:陳思思

出版: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