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KODW】藝術與建築融合的理念 不斷挑戰新科技的建築師

撰文:客戶來稿
出版:更新:

土地分配不均的問題一直是香港社會中備受討論的核心議題。來自香港的LAAB是個集合了建築師、藝術家、工程師和創客的多元創意團隊。成立數年間,在港留下不少作品,當中包括不少的公共空間、室內與店舖設計的項目。他們在不同設計層面中,進行實踐與經驗累積,致力探索新科技,將互動技術融入建築之中,為缺乏空間的問題,找出新方向。

短短成立兩年,LAAB便獲得「滙豐青年創業大獎」,能夠短時間內得到肯定,自然有其過人之處。LAAB一個代表作是《Small Home Smart Home》,將一間300呎的蝸居改造,運用大量科技與機械來轉換空間,精心度身定做不同的可移動、收藏的牆身和家品,將客戶的夢想大廚房、大浴缸、廚房、健身空間等一一實現出來。

長遠而言,解決土地問題還是要從政策着手,但設計可讓每吋居住空間得以善用。
Otto Ng

全名LAAB Architects的創辦人之一,同時為團隊中的設計總監Otto Ng(吳鎮麟)。他於香港大學畢業後,遠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修讀碩士,在學時獲得了全額獎學金。他也曾在英國、意大利等地工作生活,參與智能城巿的研發,並獲邀於包括美國建築企業家論壇、柏林全球創新領袖論壇、TED x Kowloon等講座中分享創作理念。去年初,他在港大建築學院兼任助理教授。Otto獲紐約藝術總監會頒發青年獎,並獲《Tatler雜誌》選為「50 個改寫香港未來的青年」之一 。

藝術和建築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可以接觸交流,所有作品都是為人而做,人的關注、取態和互動才會令作品完整。
Otto Ng

Otto曾負責不少香港公共空間的設計,從其作品中,不難發現他著重設計背後的理念,帶有以社區為本的思維。尖沙咀海濱一帶就擁有了三個作品,包括星光大道的「海邊檔」、梳士巴利道的「樹景」、以及梳士巴利公園的「茅室」。當中海邊檔的設計,用上49枝機械裝置,其靈感是來自港式小販街邊檔「朝桁晚拆」的特色,骨骼的活動猶如海浪的潮起潮落。另外半透明磨砂玻璃的公共洗手間或是巴士站的樹景,也是將建築、自然與文化結合。不單是與公眾互動的建築,亦是一個裝置藝術,成功讓藝術帶到社區,拉近藝術與人的距離。LAAB的作品看似天馬行空,不少都是先從概念出發,再經電腦的計算,找出可行的方式。

(以上圖片及影片提供:LAAB)

這個海濱項目是跨文化、跨專業、跨媒體的合作,賦予我們力量創造一些在香港,以至全球都史無前例的新嘗試。
Otto Ng

出道數年,漸漸發展出個人風格,同時不失原有將藝術與建築融合的理念,而當中的橋樑就是運用科技。最近的打卡聖地K11 MUSEA,部分亦是出自LAAB,商場內的大自然景觀或是流線形的視覺美學,更是用上3D Scanning收集數據,計算出圓拱頂的可行性,都是LAAB的標誌性設計。

疫後新時代,各種挑戰湧現,亦帶來機遇。想掌握最新設計及創新趨勢,裝備自己?KODW 設計「智」識周2020將首度以網上形式,於今年8月26至29日期間進行,由全球行業專家及先導者以「智用設計‧數造未來」為題,共商前景。參加者更可遙距與講者互動。立即上網登記免費論壇:kodw.org

*相片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