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自然】民國詩人長埋長洲 作家與藝術家島上尋墓

撰文:潘浩欣
出版:更新:

當我們把香港形容為「國際都會」時,往往忽視了香港境內有大量的島嶼。其實,島嶼是這個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塊彈丸之地共有263個島嶼;維基百科界定島嶼為500平方米以上的環海土地,而這些島嶼佔香港總面積亦近9%。香港不單有密麻而急促的城市景觀,也有島嶼所代表的另類生活追求——藝術家、文人墨客一向嚮往島嶼的悠閒寧靜與孤立。而香港的島嶼不少都有人居住,是人與自然的交匯處。
攝影:余俊亮

詩人飲江、藝術家郝立仁和文學館總策展人鄧小樺一起到東平洲考察。(香港文學生活館)

文學X視藝 催生創作可能性

香港文學季將於11月舉辦「島敍可能:文學X視藝」展覽,文學館總策展人鄧小樺及展覽策展人(視藝)石俊言邀請六位作家及六位藝術家參與創作,選取六個代表不同主題的離島,如人文、歷史、荒野等,然後將創作風格相似的作家與藝術家配合起來。每組作家與藝術家在參與計劃前並不認識對方,兩人會一同前往離島考察,製造對話空間,讓文學與視覺藝術互相介入,產生更多的創作可能。

作家樊善標多年來在中文大學任教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亦是香港文學研究中心主任,他在參與活動前並不認識「合作伙伴」劉學成,又表示文人墨客、藝術家多獨自創作,需要「一意孤行」將想法表達出來,不知道怎樣與藝術家合作。而劉學成是獨立藝術家及浸會大學講師,他多運用環保物料,製成立體雕塑來呈現個人故事,作品富中國歷史及文學的詩意指涉。經文學館的安排,他們以人文角度切入,先往長洲考察,樊教授希望尋找古代女詩人張紉詩的墓,由此展開尋幽探秘的旅程,亦是一場文學人與藝術家關於自然與人文的對話。

(樊善標:樊;劉學成:成)

作家唐睿、藝術家何兆南和鄧小樺一起遊歷蒲台島。(香港文學生活館)

尋找詩人的長洲墓地

樊:我曾多次到長洲,知道長洲有個埋葬了舊體詩女詩人張紉詩的墓地,亦有個紀念她的亭,而她的事蹟則成為今次創作的元素。成成(劉學成)在船上談及他的藝術理念,我從他的創作理念取得靈感,與女詩人的創作結合一起來寫作。

成:我想起長洲,便想起沙灘、露營、燒烤等活動,但我從沒連繫到人文方面。在船上,樊教授分享詩人的出身,我曾經讀過董橋的書,他亦曾探訪過這個叫「宜樓」的地方,還見過女詩人的遺物。於是我們便去找這個墓地,感覺很奇妙,很有尋幽探秘的感覺,我們在長洲的墓場中找尋張紉詩的墓碑,一開始找不到。

樊:那邊好多墓,而張紉詩的墓碑是在路邊的,形狀精巧,旁邊有個亭。張紉詩是廣州人,在1912年左右出生,她家世不錯,曾在抗日戰爭時避居香港,之後又回到廣州。她曾幫國民黨高層管理藏書,1949年到香港,以教畫為生,只畫牡丹花,50年曾下南洋買書畫。她過身後,丈夫將她安葬於長洲,又在墓旁建了個亭 。我很喜歡她的事跡,我好想知道長洲對她來說是什麼地方,為何死後在長洲安葬,而不是廣州。

在長洲之旅中,樊善標和劉學成兩人不單前往觀看或搜尋張紉詩的墓碑,亦參觀了幾間廟宇。 張紉詩去世以後,她的丈夫蔡念把她安葬在長洲,並興建宜亭,抒發對愛妻的思念之情。(文學館)
香港文學生活館安排作家樊善標與藝術家劉學成前往長洲考察,他們幾經辛苦,才在長洲墓場找到張紉詩的墓碑。(文學館)

古今不同的「自然」

樊:她的丈夫覺得她當長洲是第二個家。而傳統文人依山旁水,這是寫詩的好場合。 詩人特別是寫舊體的,對自然山水有些興趣,她亦是畫家,對大自然較多感應。其實,我們現今所提及的「自然」和古代的「自然」並非同一件事,現今的自然好像是沒有人探訪的地方。古代的詩人墨客大多在城市邊居住,亦有很多人在田園中生活,他們創作的便是田園詩,但好少人會到窮荒絕頂處登山。 詩人一般都沒有體力去走,而他們心中的自然就是城市周邊的地方。

成:或者是人工配套的設施,如西湖,文人認為這是自然的環境,但當中有其人工化的元素。我做作品時,也會思考前人是怎樣體會自然,和現代人有什麼落差呢?這是好好玩的。我多用環保物質,木雕用的是裝紅酒的木箱,破開它,弄成一塊塊的木板再夾緊,然後再雕鑿,上面有等高線,觀眾認為這是個有等高線的山。我用的物料是否自然呢?它是從自然而來,但經人工化,我再將它回復到一個「自然」的視覺景觀,這是一個好好玩的循環。

樊善標和劉學成在前往長洲的船上交流創作理念,兩人在此前互不相識。(文學館)

詩與自然的安慰力量

樊:張紉詩擅長寫格律詩,這是種需要強烈控制的文類。而成成在具像世界中抽取概念,再轉化為具像,也很具技術性。我用成成的理念來觀察張紉詩,推前一步來創作,發掘詩藝與詩藝以外的東西。我覺得她的詩極有安慰力量,她能重組這個世界,能將這世界不合情理的地方修定過來,如果她寫詩贈送給你,她將「傷害你的世界」輕輕改一改,變為「安慰你的世界」。

成:我前幾天收到教授的文章,即時有視覺影像走了出來,有了創作的方向。 我會做一張枱,因為古代文人一定有枱,再把張紉詩的詩詞印在枱上,將牡丹花花瓣鑲嵌在字跡上,象徵她對牡丹的情。我亦希望有墨在枱的另一邊出現,我想有風。在到訪墓場、天后廟期間,我覺得風的觸覺好舒服,令旅程圓滿。所以我的裝置會有風,暫時想用風吹到墨汁上,營造一個個小浪,令人聯想起海邊。

樊:波浪是自然一部分,波浪亦進入了她的書寫,所以用墨水做出來的浪,以及筆劃內的牡丹花瓣,都是貫徹重組自然、修正自然的理念。「島敍可能」是與自然有關係的,我們的方向是想探討自然與人文的關係。「自然」不代表沒有人文的面向,自然需要有人去觀察,「自然」這個概念才會出現, 所以我們從人的角度去看自然,便會看到這些自然事物。

藝術家profile

樊善標(右)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香港文學研究中心主任,著有《力學╱[    ]》(散文╱詩合集)、《暗飛》(詩集)、《爐外之丹──文學評論及其他》,編有《香港後青年散文集合》、《墨痕深處:文學•歷史•記憶論集》、《犀利女筆──十三妹專欄選》、《陌生天堂──五十年代都市故事選》。

劉學成(左)

澳洲皇家墨爾本大學藝術碩士,自2003年起參與多個本地聯展及舉辦多次個展,曾到美國及韓國參與藝術家進駐計劃,2004及2005年兩度入選「夏利豪基金會藝術比賽」,2007年獲選為香港藝術推廣辦事署「藝遊鄰里計劃」的推介藝術家之一 ,作品為中國、美國、韓國及香港等地的私人收藏家及公共機構收藏。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