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馬非馬】馬致遠元曲名作 暗示揚州妓女淒苦生活

撰文:賴家俊
出版:更新:

最近一首網上熱播的普通話歌曲《笑納》,開首兩句「撑傘接落花,看那西風騎瘦馬」,唯獨第二句用粵語唱出,讓人聯想起馬致遠元曲名句「古道西風瘦馬」。其實前一句歌詞「騎瘦馬」詞義指騎著瘦馬,但後一句「瘦馬」,卻未必與動物的馬有關。

「古道西風瘦馬」一句出自元代雜劇家馬致遠(1255-1321)的一首小令《天淨沙・秋思》第二、三句:「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主流說法認為此曲以多種景物並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遊子騎一匹瘦馬出現在一派淒涼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情調,抒發一種飄零天涯的遊子秋思,倦於飄泊的愁鄉之情。可是,這首曲多年來一直就是否為馬致遠所創而有爭論,當中「瘦馬」一詞更是爭論這曲究竟是寫漠北還是寫江南的關鍵點,有人說這詞是寫江南青樓女子,進而有「瘦馬非馬」說。

豐子愷以《天淨沙‧秋思》為題材的畫作。(網上圖片)

《天淨沙・秋思》元代兩個版本

我們會先談馬致遠是否原創說,當中帶出《天淨沙・秋思》在元代有兩個版本,再論為何「瘦馬非馬」。

現代戲曲研究開山祖師王國維(1877-1927)在《宋元戲曲史》中曾質疑馬致遠作者說。他指出《天淨沙・秋思》最早見於元代盛如梓(大德年間人/1297-1307)《庶齋老學叢談》,作者與馬致遠是差不多時代的人,當時所收這曲詞並未有著名,只標明在北方十分流行,而且用字與傳世版有出入。王國維所錄《天淨沙・秋思》為通行本內容:

「枯籐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根據他提供的線索,翻檢《庶齋老學叢談》,發現本文寫做:

「瘦籐老樹昏鴉,遠山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斜陽西下,斷腸人去天涯。」

近人王國維提出《天淨沙‧秋思》非馬致遠作品的質疑。(網上圖片)

兩文對照,發現文字多有不同,但意境內容大致一樣,無疑是同一小令不同版本,這書同篇收錄的所有小令,均是描寫沙漠地區景物之作,因為「遠山流水人家」更符合沙漠地區的景物地點,反而後來的「小橋流水人家」則更多帶點江南風光。

歷史上第一次著錄為馬致遠者,見於明蔣一葵(生卒年不詳,活躍於萬曆年間)撰《堯山堂外紀》,此時距馬致遠死已經三百五十多年。可是在他之前,王世貞(1526-1590)作為明朝屈指可數的博學者,在《弇州四部稿》評價《天淨沙・秋思》時也未註明為馬致遠所作,可見時無馬致遠所作說,或者有這種說法他也不相信。因而當代有不少人質疑《堯山堂外紀》把該小令繫於馬致遠名下難免出於臆測,不足為據。有學者推測,馬致遠在生時已極負盛名,有人將當時北方流行的小令,臆托為他所寫。

但近代的考古發現,見到了前人無法見的材料,豐富了我們的看法。2008年出土的山西元代壁畫墓,內有一首小令〈西江月〉:「瘦藤高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己獨不在天涯。」這內容明顯與《庶齋老學叢談》版相似,但內文已出現「小橋流水人家」一句,因此有些學者認為此曲在元代有兩個版本:一個沒有曲牌的漠北版,一個有曲牌的江南版,後者描寫江南水鄉風光,作者曾遊歷江南,曲牌亦與秋思無關。馬致遠曾官至「江浙省務提舉」,在江南留過一段日子,故此作不排除是他的作品,我們這部份討論暫且至此。

圖片來源:Giorgio Parravicini / Unsplash

「瘦馬非馬」說

若果我們以《天淨沙・秋思》源出江南為前提,則或可以解釋為何一直以來傳世的名曲沒有作者署名,這又與「瘦馬非馬」有關。而江南版的作者,將原來漠北版的「瘦馬」賦予新意義。

自古中國南方以瘦為美,漢代便有諺語「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在明清時代,繁華之地揚州流行一種青樓行當叫「養瘦馬」,是指地處兩淮(淮南淮北)的鹽商,為滿足富豪的各種要求,經紀人(人伢子、老鴇)先出資把貧苦家庭中面貌姣好的女孩買回後調習,教她們歌舞、琴棋、書畫,長成後賣與富人作妾或入煙花柳巷,從中牟利。由於南方以瘦為美,而經紀人把貧弱瘦弱的小女孩買回來養大調教,經營方式如商人低價買來瘦馬,養肥後再高價賣出的經營方式一樣,所以時人稱這種揚州妓女為「揚州瘦馬」,明末張岱的《陶庵夢憶》一書記有〈揚州瘦馬〉一節,便詳述挑選瘦馬的過程。電影《投名狀》中,蓮生(徐靜蕾 飾)便問龐青雲(李連杰 飾)知道怎麼是揚州瘦馬嗎?因為電影中徐所演的角色,便是七歲被賣到揚州妓院,從小被教導琴棋書畫,長大被賣去大戶人家作妾的雛妓。

「養瘦馬」雖然流行於明清時代,但早在唐宋時期已有這個名詞出現,雖然沒有明確的證據能指涉出這詞如何與女子扯上關係。唐朝白居易在〈有感〉詩三首之二寫道「莫養瘦馬駒,莫教小妓女。後事在目前,不信君記取;馬肥快行走,妓長能歌舞,三年五年間,已聞換一主。」清人趙翼在《陔餘叢考・養瘦馬》便認為「養瘦馬」成為揚州人養處女賣人作妾的代稱,便是始於白居易這記載。

時至宋代,元代雜劇源流之一,當時在北方流行的諸宮調亦已有將「瘦馬」一詞引入詞中,金代董解元在《西廂記諸宮調》中便寫有「落日平林噪晚鴉,風袖翩翩吹瘦馬。」元代遊歷中國的意大利人馬可孛羅,便曾記載「蠻子」(江南人)流行蓄養貧家女孩為妾的風尚,可見「瘦馬」之風最已始於元代。

徐靜蕾在電影《投名狀》的角色,便是一名揚州瘦馬。(網上圖片)

青樓與雜劇家關係

元代的雜劇家與倡優關係非常,雜劇家經常出入青樓之地,倡優不僅從事雜劇表演,間接也影響雜劇創作。古時青樓不單是賣身煙花之地,不少倡優能琴棋書畫,在青樓的經歷能豐富雜劇家的創作。可是,元代時期漢人(尤其南人)身份低下,元朝法律亦明文規定「諸職官頻入茶酒市肆及倡優之家者,斷罪罷職。」(《元史・刑法志》)為官者若有把柄給告發流連青樓煙花之地,是會遭到檢舉罷官。

因應地方文化為舊詞賦予新詞義,這在文學創作中十分常見。若讀者把「瘦馬」理解為揚州瘦馬,則「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便可以解釋為一個形單隻影的青樓女子,心有所屬,如斷腸人思念天涯另一方的郎君。而為何元代此曲一直未有作者署名,劇作家為何寫下膾炙時人的名曲而不敢出示自身名字,恐因為怕了官場法網,而聊以創作自娛,不求聞達於曲壇。

參考資料:
林梅村:《山西元代壁畫墓出土散曲〈西江月〉名實辨》

【英國畫家William Hogarth經典《時髦的婚姻》,六幅畫訴說一個上流不幸婚姻故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