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萊克:英國最早的浪漫主義、前衛藝術家|人與物

撰文:唐晉濱
出版:更新:

【人與物】連續幾個星期介紹過現代藝術,這次講年代久遠一點的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他的生日是1757年11月28日。

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非他本人自畫,而是另一畫家 Thomas Phillips 所畫(Wikimedia Commons)

一般談起布萊克,可能會講到他的詩與文學。你可能聽過這幾句(尤其是首兩句):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無限掌中置,剎那成永恆。

很多人會以為這四句出自佛家,但其實是譯自威廉・布萊克《一粒沙子》(A Grain of Sand),只是跟佛語的「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有契合之處。

布萊克雖以詩聞名,不過今天我們先不談布萊克的詩作,他於繪畫同樣有非凡的成就,是少有地得以名留青史的兩棲藝術家。

詩作、插畫與書籍設計共冶一爐

1757年布萊克出身於倫敦蘇豪區,十歲時因負擔不起學費而輟學,在母親的指導之下自學知識,尤其愛讀《聖經》。在父親的介紹下,布萊克跟隨雕刻家 James Basire 當了五年學徒,習得老派的雕刻技巧,成為專業的雕刻師,勉強可賴以為生。

學成後布萊克進入免學費的皇家學院(Royal Academy),但他很快就認為學院的教學過於學究,亦不接受由學院訂下的藝術標準,他甚至視學院講授的巴洛克藝術大師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繪畫為未完成的作品。

延伸閱讀——繪本|藝術家 William Blake 生平繪本 更帶你進入布萊克詩畫想像

布萊克只好在體制外追求自己的藝術。他是少有地有能力結合詩作、插畫與書籍設計的藝術家,他會為客戶做印畫,亦會為自己的詩集親自設計與製作。當中的代表作是可說是《經驗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中的《老虎》(The Tyger)一詩與插畫。

工業革命後的英國,浪漫主義的開始

布萊克的年代,從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算起已是三百年,距文藝復興開始甚遠。這段期間藝術史當然有不同的發展,但布萊克最仰慕的大師,仍然是米開朗基羅與拉斐爾。布萊克本人還不是前拉斐爾派(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但他是這小團體的欣賞、學習對象——就如其名,這群藝術家偏激地認為拉斐爾之後再無藝術。

若說布萊克跟不上時代,他是不願跟上時代,他屬於最早的英國浪漫主義(Romanticism)先驅。啟蒙時期(Enlightenment)高舉理性而批判宗教,將大自然當作有待被人類智慧認識的對象;而隨著資本主義興起,帶來了早期的工業社會、城市生活與消費主義,歐洲開始透過機械與工業將世界變得理性化、世俗化。

延伸閱讀浪漫主義——把世界重新浪漫化

浪漫主義者反對這樣的世界轉變,他們不信任理性,試圖從自然尋回根本的價值。布萊克不跟隨啟蒙時代的精神,而高舉被貶抑的想像力,他甚至不將想像力當作一種人類心靈或意識的狀態,而是人類的存在本身。

宗教精神與《太初》

可是布萊克比其他浪漫主義者更極端,他自八歲起即能看見樹上有天使坐着,亦有各種神靈,甚至有一個教他畫畫的人。雖然布萊克的作品中有繪畫耶穌與聖母,他晚年的最後作品是但丁的《神曲》插畫,但另一方面布萊克不可以說是傳統的教徒,他在基督宗教以外,創造了一套個人的神學與神話學出來,這體系有着自己的一系列神明,而布萊克自認只是將這些他看到的、實在地存在的聖靈繪畫出來。傳統的宗教與布萊克的神話,就在他的畫作之中交錯着。亦因為此,有些同時代的人視布萊克為瘋子。

《太初》(The Ancient of Days)(Wikimedia Commons)

布萊克的首本名作是1794年的《太初》(The Ancient of Days)一畫,它是《歐洲:一個預言 Europe: A Prophecy》的卷首插畫。畫中一位白鬍子的老人屈身於火焰的光盤上,背後是火熊的太陽。老人讓人想到米開朗基羅鉅作《創世紀・創造亞當》,當中在右方伸展手臂的上帝形象。然而「祂」並非基督教的天父耶和華,而是布萊克稱為「Urizen」 的創世者——當然布萊克是「看到」過祂,將祂畫出來而已。

Urizen 以圓規量度漆黑的虛空,意味祂正在設定萬物的本性與法則,包括科學所言的物理學定律。這一幕正是創世者在創造物質世界的階段,為求精準祂用到圓規來量度,亦呼應了引力與生物學等法則之精準,得以將萬物滋長,天體之間以平衡的狀況運行。Urizen 的頭髮與鬍子被強風吹成水平線狀,象徵自然之力在此階段已經非常強大。畫題以「太初」(The Ancient of Days)來指稱上帝的說法,則來自《聖經・但以理書》(Daniel)。

我們可留意圓規在布萊克的作品最少出現了兩次,而兩幅畫作都極為重要。

牛頓的第二個圓規

布萊克《牛頓》(Newton)(Wikimedia Commons)

圓規再次出現在1795年的《牛頓》(Newton)一畫。不似文藝復興的大師與《聖經》人物,布萊克這次畫的牛頓與同是十八世紀的英國人(相隔幾十年)。這畫首先讓觀者震驚的,是牛頓竟不是以溫文儒雅的學者形象出現,而是一位全裸的男性,是布萊克常慣常畫的健碩肌肉男,儼然一位崇尚肉身健美古希臘幾何學家。不似拉斐爾(Raphael)的《雅典學院》(The School of Athens),讓古希臘的一眾學者穿上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服裝。以我們現今的說法,布萊克是對歷史人物作大膽的二次創作。

《牛頓》畫下寫着這樣的一句說明:

「在所有事物看見無限的人,可以看到神。只看到理性的人,只會看到他自己。」(He who sees the Infinite in all things sees God. He who sees the Ratio only, sees himself only.)

結合畫面來看的話,我們可以將《牛頓》視作一幅諷刺畫:《牛頓》中人物雖乍看莊嚴,但其主旨卻是批判牛頓,及其代表將自然理性化的思想。

牛頓是理性的化身,只全神專注在面前的卷軸,繪畫出幾何形狀,而他不自然地大幅度前屈的僵硬身體,寓意理性的不自然與壓抑。牛頓後方的石頭,卻呈現出複雜的有機形狀及生命力,跟線條清晰、簡單的牛頓與幾何圖案形成強烈對比。至於如海底漆黑的背景,則象徵這個牛頓跟柏拉圖那走出洞穴、接觸到真理的自然之光的人,相距甚遠。

若我們對讀《太初》與《牛頓》,或會好奇為何兩幅畫中人物都手執圓規在丈量世界,為何布萊克對當中主角的態度相差這麼遠?大概是因為布萊克認為量度宇宙應該是創世者的工作,而非人類應該投注全部心神去做的事。

世界上第一個前衛藝術家

我行我素、不屑追逐當時的藝術潮流、反對學院派、作品不被世人理解——這些特質使布萊克成為世界上第一批前衛(avant-garde)藝術家,縱使那時代的藝術界還沒有這個概念,甚至布萊克本人一直視自己為工匠,而不是藝術家。他依靠插畫與書籍設計的工作餬口,在潦倒與寂寂無名之中過完他的一生,至死後才被重新發掘,這點就像梵高。

遊戲《Devil May Cry 5》的主角之一「V」,總是拿着布萊克的詩集在唸(Capcom)

布萊克現在被視為浪漫主義藝術的最高峰,除了往後的文學與藝術思潮外,他亦被指影響到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與榮格的心理學,甚至在當代的流行文化中亦繼承着他的遺產,如在音樂上影響到卜・戴倫(Bob Dylan)與 The Doors 樂隊的占・摩理臣(Jim Morrison)。

布萊克曾畫《紅色巨龍》系列(The Great Red Dragon Paintings),近年大熱劇集《沉默的殺機》(Hannibal,亦譯《漢尼拔》)系列,改篇自湯瑪斯・哈里斯(Thomas Harris)的小說《紅龍》(Red Dragon)及《沉默的殺機》,而《紅龍》小說封面就不單直接用了布萊克的紅色巨龍的名字與形象,更以布萊克這作品為重要情節與設定。

在今年疫情爆發之前,英國的 Tate 美術館就辦過布萊克回顧大展,除了展出三百件布萊克的作品,更特別仿照布萊克1809年的展覽房間,還原當時的展場面貌。

【人與物】系列——

馬格列特:挑戰人類常識與視覺習慣的超現實主義者|人與物

羅丹:《沉思者》的製造者 現代雕塑之父|人與物

莫內:「印象」是日出那一瞬間的真實感受|人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