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凡事件發生之前的#MeToo運動|《性、謊言、吹哨者》序

撰文:轉載
出版:更新:

2017年,當我們為《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展開對Harvey Weinstein(編按:原文譯為台譯,本文沿用原名,下同)的調查時,女性擁有的權力比以往都要更大。曾經幾乎被男性獨佔的工作類別,像是警察、軍人或航空機師,至今已不復見。女性領導國家如德國、英國,也能領導如通用汽車與百事可樂這樣的企業。一位30多歲的女性工作一年所賺得的錢,很可能比她歷代女性祖先辛苦一輩子全加起來的還要多。

文: Jodi Kantor, Megan Twohey | 譯: 游淑峰

然而,屢見不鮮的是,性騷擾女性的行為仍然可以不用受到懲罰。女科學家、女服務生、啦啦隊員、行政經理、女工必須面帶微笑經過人群、好色之徒或者不受歡迎的來者,才能得到下一筆小費、下一份薪水,或是下一次升遷。性騷擾是不合法的──但它在某些工作裡也是家常便飯。大膽說出來的女性往往會被解僱,或是遭受詆譭。受害者往往各自被藏匿或孤立起來。很多人會同意,她們最好的選項,是接受一筆錢作為某種形式的彌補,並且以噤聲作為交換。

性騷擾者往往被認為是頑皮的壞男孩而被接納

而另一方面,加害者往往繼續高升,獲得更多的成功與掌聲。性騷擾者往往被認為是頑皮的壞男孩而被接納,甚至受到讚賞。極少人會受到嚴懲。Megan寫過幾篇文章,報道幾位女性指控Donald J. Trump向她們伸出魔爪,但後來她也報道了Trump於2016年贏得美國總統大選。

《性、謊言、吹哨者》合著作者簡介|Jodi Kantor,《紐約時報》調查記者。歷年來對女性、兒童與工作場所的報道,已經改變了部分美國法律,並且點出文化中既存的問題。因揭發哈維•溫斯坦的故事贏得多項榮譽,包括新聞界的最高榮譽──普立茲公共服務獎。與家人住在布魯克林。

我們於2017年10月5日揭發Weinstein被指控性騷擾與性虐待後,我們驚訝地看著如同一道水壩坍塌。全世界上百萬的女性訴說自己遭受不當對待的故事。不計其數的男性突然必須為他們的魔爪行為做出回應,這是一個史無前例的究責時刻。記者推波助瀾,啟發了一種典範轉移。我們的工作只是這項改變其中一個驅動者,這項改變其實已經醞釀了好幾年,要感謝先鋒的女性主義者與法律學者的努力:發起「#MeToo」(#我也是)運動的Anita Hill、Tarana Burke,以及其他許多人,包括我們的記者同僚。

然而,看見我們得來不易的調查發現,大幅改變了大眾的態度,這讓我們想問:為什麼是這個故事?如我們一位編輯指出的,Harvey Weinstein甚至不算那麼鼎鼎有名的人物。在這個無奇不有的世界,這種劇烈的社會改變是怎麼發生的?

我們因此著手這本書,來回答這些問題。在這項改變中,沒有一件事是不可避免或能被提前預知的。書中我們描述了率先打破沉默、勇敢舉發Weinstein的消息來源者,包含她們的動機,以及她們痛苦又危險的決定。Laura Madden,是一位住在英國威爾斯的Weinstein前助理與全職媽媽,在她踉蹌走出離婚陰影,即將進行癌症後乳房手術時,披露了這件事。Ashley Judd受到一段她不為人知的人生經歷所刺激,冒著職涯風險站出來,當時她暫時離開Hollywood ,沉浸在設想性別平等的大格局思想中。Zelda Perkins是一位倫敦的製片人,她對Weinstein的投訴,受到二十年前簽署的一份和解書壓抑,即使可能因而遭受法律與財務上的懲罰,她還是選擇開口向我們說明。一位Weinstein的長年員工,因為他明白事情的來龍去脈而日益寢食難安,他扮演了一個重要的(最初是匿名的)角色,幫助我們最終拆穿他老闆的真面目。英文版原書選擇的書名《她說》(She Said)是一個複雜的標題:我們寫那些說出來的人的故事,也寫那些選擇不說出來的人的故事,以及如何說、何時說、為什麼說的細微之處。

《性、謊言、吹哨者》合著作者簡介|Megan Twohey,《紐約時報》的調查記者,曾在芝加哥報道多起性侵害與性騷擾案件。二○一七年與紐約時報記者團隊揭發哈維•溫斯坦數十年來被指控的性侵惡行,引發全球對性騷擾的究責行動。贏得多項榮譽,包括新聞界的最高榮譽──普立茲公共服務獎。與家人住在布魯克林。

這也是一本關於調查報道的故事,從一開始報道內容充滿不確定性的那些日子,當時我們所知甚少,而且幾乎沒有人願意向我們透露消息。書中我們敘述如何套出秘密、鎖定信息,並且極力追求關於一個權勢人物的真相,即使在過程中,他千方百計運用卑鄙手段,試圖破壞我們的工作。當這位製片知道他已經被逼進牆角了,我們也在出刊前,第一次,在《紐約時報》的辦公室與這位製作人攤開資料做最終攤牌──這也是他的最後一搏。

發生在「假新聞」指控大行其道的時刻

我們的Weinstein報道發生在「假新聞」指控大行其道的時刻,「對事實的全國共識」這個概念似乎正在分崩離析。然而揭發Weinstein事件的影響如此之大,部份是因為我們與其他記者建立了清楚且具壓倒性的惡行證據。書中,我們解釋了我們如何根據第一手自述、財務與法律紀錄、公司內部信件,以及其他蛛絲馬跡,勾勒出一種行為模式。當我們的調查公諸於世,大家對於Weinstein的惡行很少有公開爭議,大部份爭論是在該如何回應這些做過的錯事。然而,Weinstein繼續否認所有對「沒有合意的性行為」之指控,並多次宣稱我們的報道不實。「你們有的是指摘跟控訴,但是你們沒有絕對的事實。」當我們要求回應我們所揭露的內容,一位Weinstein的發言人這麼說。

這本書的內容,在兩者中切換:一是我們於2017年對Weinstein的調查工作中獲得的第一手資料,二是自那時以來我們所收集的大量信息。我們關於Weinstein的報道,大部份有助於說明法律制度與企業文化如何使受害者沉默,而且至今仍然抑制變革。企業成為保護加害者的共犯。一些所謂為女性發聲者,從掩蓋不當行為的和解制度中受益。許多瞥見問題的人,例如Harvey Weinstein的弟弟,同時也是其商業夥伴的Bob Weinstein,接受了本書大量的採訪——他們在事發過程中,幾乎沒有去嘗試與阻止這些行為。

他如何利用工作操縱、壓逼和恐嚇女性

在我們撰寫此書時,亦即在2019年5月,Harvey Weinstein因涉嫌強暴與其他性侵害案件正等待刑事審判,並且面臨一系列的民事訴訟,包含女演員、前僱員和其他人士正在向他追究財務賠償。無論這些案件的結果如何,我們都希望這本書能為Harvey Weinstein的行徑留下永遠的紀錄:他如何利用工作操縱、壓逼和恐嚇女性。

我們揭露Harvey Weinstein的故事之後,#MeToo運動大爆發,新爭議不斷浮上檯面,從約會強暴、兒童性侵害、性別歧視,甚至到派對上的尷尬相遇。這使得公開對話感覺起來更豐富、更深入,但也更令人困惑:這個運動的目標是要杜絕性騷擾、改革刑事司法體系、粉碎父權,還是提倡無冒犯的調情?這個究責是不是太無限上綱,讓無辜的男性無端動輒得咎?或者這個運動走得還不夠遠,尚無法撼動體制而令人沮喪?

有些人將Ford視為#MeToo運動的終極英雄

我們對Harvey Weinstein的報道出版將近一年後,來自加州的心理學教授Christine Blasey Ford博士出現在美國參議院委員會,控告當時被提名為最高法院大法官的Brett Kavanaugh在高中一次喝醉酒後性侵她。Brett Kavanaugh則激動憤怒地否認這項指控。有些人將Ford視為#MeToo運動的終極英雄;有些人則視她為自不量力的象徵——對#MeToo運動日益高漲的反彈聲浪,這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至今,我們視她為揭露過最複雜的「她說了什麼」故事之一的重要人物,尤其是當我們開始了解她前往參議院作證之路,有多麼不被大眾了解。Jodi 從在聽證室時開始看著,一路觀察她律師團的部份運作,而且在隔天早上與她會面。12月,Megan在加州Palo Alto(帕羅奧圖)與Ford早餐會面,進行聽證會後的首次採訪。在接下來的數個月,她又與Ford進行數小時的採訪,詢問她如何走到公開發聲一途,以及後續結果如何。我們也採訪其他形塑與見證她經歷的人。我們訴說Ford前往華盛頓的心路歷程,以及排山倒海而來的看法、制度、政治角力與恐懼,對她造成的影響。

#MeToo運動是我們這個時代社會改變的案例

很多人好奇Blasey Ford在參議院作證後,日子過得如何?這本書的最後一章納入一場很特別的團體採訪,當中,我們把不同故事報道中的幾位女性聚在一起,包括Ford。然而,Ford的旅程也意喻著某個更大的挑戰:人們繼續問,是什麼驅動與阻礙進步?#MeToo運動是我們這個時代社會改變的案例,但也是一項測試:在這個崩解的環境下,我們所有人是否能夠鍛造出一套新的、對彼此公平的規則與保護機制?

這本書記錄了美國與全世界女性驚心動魄的兩年。那段歷史屬於所有經歷過的我們:不像有些記者的調查是針對政府或企業深鎖的秘密,這次的調查工作則是關於我們——從我們自己的生活、工作場所、家庭與學校中經驗到的。但是我們寫這本書,是要帶讀者盡可能地接近事件爆發的核心。

為了要盡可能地直接與真確地敘說這些事件,我們集結了大量的採訪文字紀錄、電子郵件,以及其他原始文件。有我們與Harvey Weinstein相關的電影明星的原始對話紀錄、Bob Weinstein寫給他兄長的究責信、Blasey Ford相關文件的摘錄,以及其他許多第一手素材。有些原來是不公開的,但是透過更多的報道調查,包括回頭採訪涉案人士,才能將它收錄在此。我們透過記錄和訪問,得以將我們未親眼目睹的對話與事件描述出來。總的來說,這本書是根據三年來的報道,集結了數百次遍及倫敦到帕羅奧圖的採訪。書末註釋詳細的說明了資訊來源與紀錄。

最後,這本書也是一個我們投入了解這些事件,培養出夥伴關係的大事記。為了避免混淆,我們以第三人稱寫自己(報道中的第一人稱敘述,通常是我們的共同作業,但往往包括各自追蹤個別線索,當中的「我」可能是Jodi或Megan)。所以,在即將開始說這個故事之前,我們想先用我們自己的聲音說:謝謝你/妳揭開書頁加入我們的行列,謝謝你/妳和我們一樣在這些事件與線索中拼湊,見證我們所見證的,聽見我們所聽見的。

(本文獲出版社授權轉載,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書名|性、謊言、吹哨者
副題|紐約時報記者揭發好萊塢史上最大規模性騷擾案,引爆 # MeToo運動的新聞內幕直擊
作者:Jodi Kantor, Megan Twohey
譯者:游淑峰
出版:麥田(2021.03)

譯者簡介|游淑峰,花蓮人,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曾任地理雜誌採訪與編輯,目前為自由譯者。譯有《愈跑,心愈強大》、《生而自由,寫而自由》、《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大吉嶺》、《每一刻,都是最好的時光》、《一次讀懂心靈探索經典》、 《超馬跑者的崛起》、 《生來已逝的愛德華•高栗》 、《侘寂——追求不完美的日式生活美學》等書。認為能透過譯筆與讀者分享作家的生活與心靈,是一件很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