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蓋鳴暉吳美英|一想到東華就想到粵劇?源於那年合作......

撰文:袁兆昌 賴家俊
出版:更新:

我們隨工作人員指示,來到高山劇場後台,通道已有暫放的衣箱。來到化妝間,鳴芝聲劇團蓋鳴暉與吳美英正為當晚演出準備着。化妝間衣箱旁放着椅子:「你們坐下來,我們不用坐、不用坐。」蓋鳴暉聲如洪鐘,小小化妝間迴盪着文武生的氣場。她拿着手機掃視一下就放下來,準備接受訪問。正印花旦則稍弄頭飾,都放下手機。記者為二人拍照,擺了幾個甫士。訪問是為5月17至18日慈善晚會而備(詳見文末海報),談到東華三院與鳴芝聲劇團二十七年以來的合作,談到粵劇推廣與東華保育工作。為保留受訪者精彩回應,本文完整記錄。

從第一次合作談起

蓋鳴暉:我與東華第一次合作是1990年,電視的歡樂滿東華。起初接觸東華,又第一次上電視,心情非常緊張,但獲得支持與鼓勵,十分感恩。1995年開始,吳美英姐都入來合作,正正式式與一家慈善機構在舞台上合作,一直到現在,27年真的很難得。其實我們(合作)的磨合就是:他們信任我們,我們又多謝他們給我們機會做慈善演出。做慈善演出,因為他們(觀眾)未必是粵劇粉絲,好多時都是慈善派對,為支持東華三院而來,來參與。看完之後覺得好特別好新鮮,與大家一同參與一同演出——主席、其他善長,粉墨登場,就希望為籌多些善款,大家都互相信任——信任好重要,他們給我們自由,任我們去發板。我們的班底,合作了許久,大家的默契好好,駕輕就熟。

+5

吳美英:這麼多年,東華每次在我們演出慈善時,都會推出紀念品、照片義賣,希望觀眾可以看戲,又可以看到紀念品,照片又有我們的簽名,希望在籌款方面有更多收穫。我們覺得好開心,每年都有這個機會為多些需要幫助的人。

蓋鳴暉:第一次合作,是當年的團長接觸;團長告訴我們,我很開心,因為東華三院好出名,有機會與大機構(合作),為粵劇帶出去(推廣)讓更多人認識,宗旨是不看粵劇不看大戲的人,都會入場觀摩,提高他們對我們的興趣;對我們有認識,我們就有生存機會。做粵劇的人,每次演出都有支持我們的人來等候,是很窩心的,我相信每個演員都會很開心很安慰,因為我們能夠做到成績,有人認同,如果你做得不好的話,他們不會等你,亦不會繼續支持你。

慈善節目取材技巧

蓋鳴暉:粵劇是很有趣的,是慢熱的;他們喜歡你之後,欣賞你的演出,就會一路追住來睇你的。所以我們做演員的,一定堅持做到最好。(記者:所以東華追住你地廿七年)我們都跟隨東華廿七年(笑),其實是互相唇齒相依,是真的,他們信任我們,我們又很樂意做這件事。

+2

吳美英:做了這麼多年,他們不單在舞台上給我們演粵劇,每年無間斷。

蓋鳴暉:起碼將我們的粵劇帶入屋,電視觀眾都看到,海外朋友都看到,當一個宣傳。(記者:哪個劇目最受歡迎?)香港大部份觀眾都是女性,她們比較喜歡看愛情故事、倫理故事。她們喜歡聽「主題曲」。大家可能會發現,香港大部份劇團都以文場為主,當然也有武場;文場居多的有七成左右吧。因為她們有些懷緬我們的老倌,例如我們的前輩任姐仙姐、炳哥等,因為他們的演繹法,例如今日我們演的這齣《雙仙拜月亭》,是何非凡前輩戲寶,相信許多觀眾來看,是回想以前的感覺。當然,我們一定做不到以前的感覺,因為我們已沒機會跟前輩見面——我出道時他已不在,我們就用一個程式,就是用新派的演出,保持傳統,保持戲曲的旋律,盡量不要有太大的改變。

吳美英:最近觀眾都喜歡看喜劇,推出時都很喜歡的,尤其現在疫情,大家都好像不開心。

+2

蓋鳴暉:尤其是與慈善機構合作,太深奧、歷史人物那些,他們(觀眾)沒可能看完歷史才來看戲,亦不會拿著劇本來看戲。我們通常都會介紹慈善團體、敬老團體,都會給他們看些輕鬆的喜劇,容易入腦、容易明白;容易明白的話,就不會覺得悶,因為都要四粒鐘,會覺得悶,甚至會腰骨赤(痛)。我們會用輕巧容易的方法去引導他們入場,希望他們上癮、沉迷。

(記者:今次與東華三院保育歷史檔案和文物,與鳴芝聲劇團保育粵劇,有同一理念。請分享今次合作的特殊意義?)

吳美英:時代戲可以做許多(劇目種類多),粵劇則應該要保育保存,傳承下去;至於怎樣保存,就不單是我們這一輩(去做),還要靠下一輩,甚至現在許多小學生小朋友開始對粵劇有興趣,他們都想知道中國文化。

蓋鳴暉:廿七年合作沒有間斷,我們都為東華交了不同戲軌不同劇目,有起有落,都有些動作戲,寶蓮燈都做過,都是將不同的文武全才的都放在上面。粵劇是完全抽象的;怎樣將一個全抽象的身手步法、身體語言、做手、抬步、演出技巧,去告訴觀眾我們在做什麼。就像查理一樣,他沒有聲音,是默劇;我們戲曲是有唱情的有歌詞的,就像他們的音樂劇。我們怎樣帶動、吸引觀眾,十幾二十行觀眾都感受到我們的聲情並茂、喜怒哀樂,靠的是演員和舞台;舞台也是完全抽象的,例如我們開門關門、檻過門檻,我們的幅度是大的,與生活的都會誇張了的,會有個程式:到底是在做民間傳奇,是沙場戰鬥,是歌舞宴會,令觀眾知道我們在做什麼,好像廣播劇只靠聲音去(令觀眾想像)出畫面,這就要看演員的功力,怎樣將一個情景描述出來,這就是我們舞台要做到的。至於保育,我們就要看看下一代人……同業也好,只要我們堅守崗位,一定可以傳承下去的。這是我們的心願。在有生之年,盡力而為。

蓋鳴暉:不經不覺,年餘兩年,我們度過了兩個農曆年沒有開鑼,失禮地說,去年我們只是開了十天的工,是很淒涼的。例如我們做演員,大台柱(做個頂)都說是有積蓄可以使;我們打後的職員,他們人工不高,真的手停口停。沒辦法,都是大圍環境,我們只能互相安慰和鼓勵。疫情,我希望盡快過去,但不知道幾時過去。世界變了,我們還是要堅持,不可以放棄,做好自己,等機會,不自亂陣腳。好像現在租場做戲,我們是蝕住來做的,蝕都要做,士氣很重要,我們一群手足兄弟,希望大家不要太灰心。

見步行步,隨機應變。尤其時這種娛樂事業,不是必需品。許多市民朋友失業,一張飛幾百元,對一個普通家庭來說,四百幾蚊可以食兩餐。娛樂事業是不是可以繼續下去?(在疫情下)第一個倒下來的。我們好多謝觀眾,真的支持我們。

東華三院(前身為東華醫院)成立於1870年,是香港歷史悠久和規模龐大的慈善機構,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最多元化的服務。它獨特的歷史反映香港社會發展歷程,也刻劃出東華三院在聯繫世界華人的特殊角色。多年來,本院致力保存、研究和整理機構歷史。為回應公衆對本地文物保育的殷切需求,東華三院於2010年成立檔案及歷史文化辦公室,加強機構對文物保育的承擔。辦公室致力保存及弘揚東華三院的歷史文化,探討東華三院過去和將來在連繫世界華人社會的角色,以及發展轄下的東華三院文物館及東華三院何超蕸檔案及文物中心,成為研究香港史、中國近代史、世界華人史及世界史的重要資源中心。由於東華三院的歷史與香港的歷史息息相關,辦公室更擔當本地歷史文化保育先鋒的角色。

東華三院文物館原為1911年落成的廣華醫院大堂,1970年闢為文物館,保存東華三院的檔案及展示機構多年來收集和外界捐贈的文物,並於2010年由政府頒定為法定古蹟,是東華三院歷史文化的教育基地。因廣華醫院進行重建工程,東華三院文物館現正暫停開放。東華三院何超蕸檔案及文物中心於2016年成立,目的是妥善修復、整理和保存東華三院的歷史檔案及文物。中心設備齊全,設有檔案庫、文物庫、修復室、數碼工作室和閱覽室。檔案及歷史文化辦公室定期舉辦展覽、專題講座、教育項目、文化活動及出版刊物,致力推廣東華三院的文化保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