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勒|數一數二的素描大師 意大利以外的北方文藝復興|人與物

撰文:唐晉濱
出版:更新:

談到文藝復興,自然想到意大利或佛羅倫斯,波提切利、達文西、米開朗基羅與拉斐爾。文藝復興有三大創新:以透視法再現人類立體與空間的視覺經驗;研究人體解剖學,以畫出更接近真實的肢體與肌肉;最後是參考羅馬古建築的重視幾何學、對稱的建築風格。

相對於地處南方的意大利,今天要介紹的杜勒(Albrecht Dürer)算較少人提及,他是北方文藝復興的代表。

阿爾布雷希特・杜勒(Albrecht Dürer)《26歲的自畫像》(Wikimedia Commons)

身處北方的天才

杜勒的父親金匠來自匈牙利,遷居到神聖羅馬帝國的紐倫堡(即今天的德國地區)生下了他。杜勒年少時即表現過人的繪畫天賦,因此沒有子承父業,轉了去學習繪畫,最後成為了當時歐洲其中一位最有名氣的版畫家與油畫家。

杜勒十三歲時的自畫像(Wikimedia Commons)

杜勒深知從大師學習的重要,曾兩次到南方的意大利旅行,跟達文西、拉斐爾、貝尼尼(Giovanni Bellini)都保持朋友關係。杜勒盡得文藝復興的精粹,將它化成北方的風格。

素描的極緻

只要看看杜勒的素描作品,例如水彩《野兔》、《大片草皮》,或純灰調的《老人的頭》,這些畫即使看在今天的我們眼內,大概仍馬上會被他對細節的觀察力與精確的呈現手法攝服。

杜勒對運用線條的純熟境界,在西方藝術史可說數一數二,在他的版畫可能看得更清楚。線條塑造出事物與人體等形體的輪廓:人體皮膚下的骨與肉、衣服的皺摺、地上的粗土與碎石、樹幹的坑紋、老人臉上的皺紋與鬍子;線條既會編織陰影,亦營造深度感。杜勒的每一條線都充滿表現力——可以說沒有一條線是多餘的。

自然的再現

就如達文西的研究用素描,我們可以感受到杜勒繪畫這批作品的意圖,就盡可能不加個人的主觀詮釋,表現事物本來的自然模樣。

文藝復興的一大主題是宗教畫,雖然人像已經較以往畫得更自然,比以前的宗教畫較接近真實人體,但杜勒依然對這些傑作有所不滿,尤其這些畫中人物背後的自然景物,畫得不夠活力。

《亞當與夏娃》(Adam and Eve)(Wikimedia Commons)

看杜勒製作的《亞當與夏娃》(Adam and Eve)版畫,可以感受到他對於動物與植物的執著,伊甸園中的樹、牛、鹿、貓、兔與鼠全都具說服力,亞當與夏娃(還有蛇)雖是主角,但杜勒呈現出一幅接近自然的場景。

宗教畫的場景

杜勒有高超的技巧,亦有澎湃的熱情與敢於創新的想像力。在基督宗教愈發懂得利用圖像來佈道的時代,杜勒製作了大量版畫表現《聖經》中的內容,例如源自《啟示錄》的《四位騎士》(The Four Horsemen)。

杜勒《四位騎士》(The Four Horsemen)(Wikimedia Commons)

杜勒這批宗教畫作感染力極強,讓信眾直接就感受到《聖經》文字所述的壯美場景,亦因為這種熱情與技術,使杜勒於當時歐洲在紅極一時。

杜勒《騎士、死神與魔鬼》(Knight, Death and the Devil)(Wikimedia Commons)

藝術家的待遇

相傳波提切利只畫過自畫像一次,而達文西到底有否畫過自畫像仍存在爭議,杜勒作為文藝復興的同代人,卻有為數不少自畫像,展現出無比的自信(以上十三歲那張亦是自畫像),足足比自畫像大師林布蘭(Rembrandt)早出生一百餘年。

杜勒《自畫像》(Wikimedia Commons)

同樣,若我們夠細心,會發現杜勒的畫都會有「AD」的簽名,這簽名經過精心設計而簡潔有力,就像他的個人商標。

杜勒的「AD」簽名(Wikimedia Commons)

杜勒對後世影響深遠,藝術史上不時就有杜勒復興運動(更有「杜勒文藝復興」一說(Dürer Renaissance))。他亦變成德意志民族重要的文化遺產,尼采曾在《悲劇的誕生》中談論杜勒的畫作,其後希特拉與納粹亦有挪用杜勒的思想與作品以作論述。

【人與物】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