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藝術欣賞101|平面變立體 藝術家突破界限全靠夠「顛」

撰文:客戶來稿
出版:更新:

幾十年前有齣經典電影,一邊播放情歌一邊交代人與靈魂餘情未了的故事——郎才女貌一起「在家工作」360度陶冶性情玩陶瓷製柸機,立體陶泥在機上氹氹轉,還會因為一些愛情小動作不小心擠破塑形。
大家早就知道藝術作品除了平面圖畫,亦有可以多角度欣賞的立體雕塑。但假如你認為由2D變3D已經夠突破的話,也未免太看少藝術家的「顛覆」能力了。其實傳統藝術觀念早就受到各式挑戰,雕塑一定要巧奪天工?誰說的?

(講雕塑就只諗起《大衛像》?藝術作品點樣挑戰固有想法?可以先玩這個MC 遊戲,睇睇自己對裝置及概念藝術了解有幾深!)

平面好,立體更好

說到藝術,大家可能會想到繪畫,但人類一向都追求立體。雕塑作為一種自古以來已存在的藝術模式,創作方法除了基本的「雕鑿」與「塑形」,也有「拼砌組合」;物料方面亦已不限於石、木、金屬等自然物,現時的立體藝術甚至可用現成物組成。

【藝術欣賞101】系列,第十四集:《由平面到立體的藝術》截取圖片

傳統?不了

當中最顯赫的、轟動的莫過於杜象(Marcel Duchamp)的《噴泉》(Fountain,1917)。他用一個在男洗手間才會看到的陶瓷尿兜,本來安裝在牆壁的一面,橫放在台上,然後在前端署名,替它命名為《噴泉》,成為一座「現成物」雕塑,有人認為這是取巧,當代藝術正好表現出「取巧」技法——藝術家要表現的,不再只在乎藝術品的技巧,還會在空間和概念方面,追求巧妙的心思,挑戰固有想法,革新對藝術的想象,重新界定「美」是甚麼。

【藝術欣賞101】系列,第十四集:《由平面到立體的藝術》截取圖片
【藝術欣賞101】系列,第十四集:《由平面到立體的藝術》截取圖片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寓樂頻道推出的【藝術欣賞101】系列,第十四集:《由平面到立體的藝術》就能看到當代藝術家如何運用各種物品,拉闊藝術概念:

鉗!士巴拿!彈弓!合~~~體!

又例如昔日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藝術家雕刻的不僅要合乎人體結構比例,創作時還要嚴謹地兼顧觀者仰視的角度,可謂巧奪天工;但今日「雕塑」指的不僅是個實物,還會因應日常空間與意念,運用現成物拼湊,模擬事物,成為新派雕塑作品——香港藝術家夏碧泉創作的《鐵鳥》,就如合體機械人一樣,以工業用具拼合成雀鳥型態,表現出工業用具在藝術表達的可能。

【藝術欣賞101】系列,第十四集:《由平面到立體的藝術》截取圖片
【藝術欣賞101】系列,第十四集:《由平面到立體的藝術》截取圖片

從平面到立體、由自然物到現成物,看似為所欲為,其實背後總有意義。下次於街角看到雕刻藝術,不妨停下來欣賞一下藝術家的創意。

*資料及相片由客戶提供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