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是指哪個「她」?梁實秋:許多朋友不諒解,我也不解釋......

撰文:蔡登山
出版:更新:

梁實秋被稱為翻譯大家,《莎士比亞全集》花了30年譯畢,讓他當之無愧。梁實秋又被稱為散文大師,《雅舍小品》堪稱他的代表作。但許多人都認為「雅舍」是他的書齋名,其實不對的,它甚至涉及梁實秋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女性。那是抗戰時間,梁實秋隻身到了重慶,應教育部次長張道藩之邀,任中小學教科書組主任。1940年《新月》好友劉英士主編《星期評論》,邀請梁先生寫專欄,每期兩千字,名之曰「雅舍小品」,署名子佳。

文:蔡登山

梁先生曾自述雅舍之由來:「抗戰期間,我在重慶。五四大轟炸那一年,我疏散到北碚鄉下。吳景超、龔業雅伉儷也一同疏散到北碚。景超是我清華同班同學,業雅是我妹妹亞紫北平女大同班同學,我和他們合資在北碚買了一幢房子,房子在路邊山坡上,沒有門牌,郵遞不便。有一天晚上景超提議給這幢房子題個名字,以資識別。我想了一下說,不妨利用業雅的名字名之為『雅舍』,第二天我們就找木材做了一個木牌,用木樁插在路邊,由我大書『雅舍』二字於其上,雅舍名緣來如此,並非如某些人之所誤會以為是自命風雅。」

「雅舍」其實是相當簡陋的,用竹筋和三合土蓋成,「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馬路約有七、八十層的土階。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後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山坡。篦牆不固,門窗不嚴,與鄰人彼此均可互通聲息。入夜則鼠子自由行動,使人不得安枕。夏季則聚蚊成雷……」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長日無俚,寫作自遣,隨想隨寫,不拘篇章,冠以『雅舍小品』四字」。

龔業雅考

龔業雅的資料不多,根據學者呂文浩說她出身於湖南湘潭的一個知書達理的士紳之家。其父龔德霖曾於清末留學日本,歸國後在1905年創辦了湘潭第一女子學校——龔氏女校。龔業雅在父親主辦的女子學校畢業後,赴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繼續深造。課餘她常去同班同學梁亞紫(梁實秋的三妹)家裡去玩,因其性格開朗,深得梁家上上下下的喜愛。吳景超之所以能夠和龔業雅結為連理,梁氏兄妹的橋樑作用功不可沒。

吳景超安徽歙縣人,1915年入清華學校,與聞一多、羅隆基一同被譽為「清華三才子」。1923年赴美留學,先後在明尼蘇達大學、芝加哥大學攻讀社會學,並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1928年回國,任金陵大學社會學教授兼系主任;1931年任清華大學教授,曾任教務長。1935年在國民政府任職。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後轉任經濟部祕書,龔業雅也隨丈夫在重慶後移北碚鄉下居住。

吳景超給駐美大使胡適寫了一封信

據梁實秋描述,「業雅是我見過最具男孩子性格的女性,爽快,長得明麗。非常能幹的她,先後在四川、北平做商務編譯館的人事主任,管兩百多人,連家屬六七百人。很有能力,當年所有編譯館的事,從重慶回到南京,都是她一人處理的。她不是文才,是幹才。」而1938年10月7日,在重慶的吳景超給駐美大使胡適寫了一封信,說:「業雅近來忽生求學之念,請你替他(當時吳景超將女性人稱代詞都寫作「他」)留意,假如有什麼學校裡,可以給中國女子一種獎學金,他願意得到這種機會。不過他的英文,還不能直接聽講,所以即使有獎學金的機會,他也當自費在美補習英文一年。我們雖然伉儷情深,但我對於他那種求知的欲望,很不願意打冷他。請你替他留意為託。」此時的龔業雅已經36歲,一兒一女都很年幼,抗戰時期物質生活異常艱苦,吳景超雖然捨不得龔業雅離開,但對她的求學熱情仍給予盡可能大的理解和支持,後來此事並沒有達成。

雅舍共六間房,梁實秋佔用兩間;龔業雅及孩子佔兩間;其餘兩間由時為教育部教科用書編委會代主任的許心武及其秘書尹石公居住。雖然地荒涼、屋簡陋,雅舍卻勝友如雲。一大批名人雅士常到雅舍作客:冰心、盧冀野、陳可忠、張北海、徐景宗、蕭柏青、席徽庸、方令孺、余上沅、李清悚、彭醇士……老舍一家時居北碚,也是雅舍上客。梁實秋還回憶說,有一晚他與龔業雅、盧冀野等幾位好友打麻將消遣,「兩盞油燈,十幾根燈草,熊熊燃如火炬,戰到酣處,業雅仰天大笑。椅仰人翻,燈倒牌亂」。

圖片來源:梁實秋故居官網

對於梁實秋和龔業雅的關係,當時就有些傳言,對此梁實秋非常坦率,他在文章中說:「雅舍小品也是因業雅的名字來的。雅舍小品第一篇曾先給業雅看,她鼓勵我寫。雅舍小品三分之二的文章,都是業雅先讀過再發表的。後來出書,序也是業雅寫的。我與業雅的事,許多朋友不諒解,我也不解釋,但是一直保留業雅的序作爲紀念。」而今網路上更有人以當時梁實秋的妻子程季淑尚在北平為由,想當然耳地認為梁實秋與龔業雅有曖昧之情,實為小人之心。龔業雅可說是梁實秋的紅粉知己,已超越男女之情而化為文字上的繆斯女神。《雅舍小品》可說是在龔業雅的催促、欣賞下完成的。因此成書時梁實秋請龔業雅寫了一篇短序,以志因緣。設若沒有龔業雅,我們可以斷定絕不會有《雅舍小品》。

1949年後,龔業雅隨丈夫吳景超留在大陸,梁實秋則南渡來台,兩人天各一方,再未見面。梁初抵台灣後,兩人仍有魚雁往返,直到兩岸斷絕郵電才失去聯繫。1952年後吳景超執教於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系。1957年被劃為右派,當時中國民族學、社會學、人類學界最著名的大右派有:吳澤霖、潘光旦、吳景超、吳文藻、費孝通等。其中,「吳門三大右派」吳澤霖、吳景超、吳文藻分別是中國民族學、社會學、人類學界的大師。歷經磨難後吳景超於1968年5月7日因肝癌去世。作為中國第一代的社會學家,在絕望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文革」後,梁實秋託在美友人打聽,得到的卻是龔業雅的死訊,去世時六十九歲(推算當在1971年)。梁實秋曾說:「這一生影響我最大的女人,一個是龔業雅,一個就是我太太程季淑。」非常難得的是學者呂文浩找到晚年吳景超、龔業雅夫婦及兒子、媳婦、女兒和孫輩三代同堂的和樂照片,可惜的是梁實秋從未見過此張照片,以慰其思念。

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金岳霖撰有一副諧聯,打趣吳氏夫婦:

以雅為業,龔業雅非誠雅者;
維超是景,吳景超豈真超哉。

(本文轉載自作者Facebook帖文,標題由編輯撰寫。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作者簡介|蔡登山,早年在年代、春暉等電影公司從事西片發行,後來製作《作家身影》系列紀錄片,榮獲金鐘獎。現為兩岸著名文史作家 ,著作及主編作品近200餘種。

【作者其他文章|戴笠之死:香港流傳男女特務愛情故事

【作者其他文章|巴金冰心林海音親筆信函呈北京獲准

【作者其他文章|《藍》《白》《紅》電影發行人蔡登山回憶法國之旅尋巴金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