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潮|人權律師新蒲崗開二手英文書店 敵不過什麼|清明堂結業

撰文:許迪鏘
出版:更新:

雖然覺得有點杞人憂天,我尊重,也理解Albert的決定。結束書店,他說是因為政治,但今天跟誰吃飯,明日跟誰約會,難道不也是政治?Albert出生於美國,是香港移民的後代,受兩種文化的影響,講自由,也持孝道;也受兩種文化的束縛,做事須順乎一心,而常懷千歲之憂慮。

文、圖:許迪鏘 | 原題:文化新地標中一現的曇花

他在美國是人權律師,看到社會的不平等其實沒甚改變,因過分崇尚自由而致社會紛亂(如幾無日無之的槍轟案),他毅然離開,舉家來港。妻子是歷史學者,在大學任教,他喜歡讀書,順理成章開書店。

他雖初來乍到,似乎做足research,書店選址新蒲崗,那是近年新興的文化聚腳地,《字花》、水煮魚出版早已進駐,香港文學館最近也遷入。但不知Albert知不知道,新蒲崗正是六十年代香港動亂的發源地。兩年前,朋友說要帶我認識新蒲崗的文化,活了大半輩子,才第一次踏足新蒲崗街頭,如發現新大陸似的發現紅A原來仍在這兒,還有那許多人誤以為與城中首富有關的長江製衣。已故學者、社會活動者文思慧創立的陳皮村書店,也由大埔移駐此地。還有一家附設在佛教活動場所的書店在準備中,據說後來未能成事。然後就是Albert的清明堂,Bleak House Books。這是我到過的最有氣派的二手英文書店,首先欣賞的,是那四壁(應是三壁)的實木書架,Albert說是請木工專門訂造的。沒有這種書架,不算是一家像樣的書店。

(「關於清明堂」之一。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作者簡介|許迪鏘,香港浸會學院中文系畢業,從事編輯工作,公餘與友人合辦《大拇指》雜誌和素葉出版社。散文結集有《南村集》、《形勢比人強》等。現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