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時代意義|邵頌雄

撰文:來稿文章
出版:更新:

歷史上能藉一套特別類型(genre)作品紀錄一生藝術發展的作曲家,已是鳳毛麟角,尤其該作曲家把生命的跌宕起伏都寫進音樂之內、於該類型不斷突破求變,更是鮮見。
文:邵頌雄

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正是箇中典範,把他少年時從海頓學藝有成的心得,以及在此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的孤詣,邁向中年時遭逢耳聾、失戀、與家人齟齬難合的打擊,以至晚年時於寂靜無聲的境界中,寫出直擊心靈深處、衝破形式侷限的天籟之音,都囊括其中。聆聽這32首樂曲,彷如細讀貝多芬人生的32段詩篇,當中不論激昂抑或低迴、優美還是尖銳,所散發一份對生命的真摯和熱情,即使200多年之後聽來,依然激盪心靈、令人動容。

任何藝術作品的優劣,都不能脫離其時代背景及該門藝術的發展而作評價。今時聽來曲風一致、和聲設計相近的兩首樂曲,可以因為創作年代不同,而有創新與因循之別。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卻是每一首都走在那個時代的最尖端,不但啟發了往後鋼琴音樂的寫作,即使當中對奏鳴曲式的破格處理,也影響了其他類型的發展;當中的晚期奏鳴曲,前衛之處,直至20世紀初,依然有學者及樂評認為離經叛道、艱澀難解,可見其前瞻性與創作力之遠之廣。

從時代背景而言,這套寫作年份橫跨40年的鋼琴奏鳴曲,適值法國大革命前後,而「自由、平等、博愛」標誌這場運動理念的口號,亦成為貫穿音樂作品背後的精神。當此理念已不再局限於法國、18世紀、革命口號,而成為現代文明的普世價值時,我們今天領受音樂對這份理念洶湧滂湃的熱情、深刻睿智的反思,也能受其熏陶、滋養心靈。音樂照耀出那樣的大時代背景下,於面對困苦、孤獨等衝擊時,依然閃亮璀璨的人性光輝。由瞬間窺見永恆;由兩個世紀前的音樂,也能讓我們體悟現今制度思想對普世價值的挑戰,矢志為「自由、平等、博愛」精神不懈奮鬥的大愛與堅持。

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既是他人生的縮影,也是喚醒心靈的一道旅程。

(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作者簡介|邵頌雄,人文學者,專研佛學。著有《黑白溢彩:荷洛維茲的藝術》及《樂樂之樂:巴赫〈郭德堡變奏曲〉的藝術》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由香港電台第四台與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學院聯合製作,薈萃32位鋼琴才俊,演出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相關電台節目於2021年12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一連32日,下午1時15分,在香港電台第四台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