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帶來有別於其他AI電影的恐懼?︱活學VIVA︱馬世創專欄

撰文:馬世創
出版:更新:

筆者有幸在防疫措施收緊前,到戲院欣賞《The Matrix Resurrections》。有未看的朋友問我對該片的評價。作為科幻電影迷,我不能太客觀地評價這齣電影,只能說:「如果你看過前三集,而又喜歡的話,就應該看看這一集。」畢竟《The Matrix Resurrections》是對前三集的回顧,有時懷緬子彈時間等特效;有時幽自己一默;有時對著觀眾大玩真情剖白;有時在對白裡回應坊間對電影的解讀等等。然而在橫跨二十年的電影來說,第四集讓我們擺脫以往對人工智能的恐懼,並探索共存的可能。

文:馬世創

《Matrix》電影系列劇照

《The Matrix》在內地譯作《黑客帝國》;台灣譯作《駭客任務》,而香港則作《廿二世紀殺人網絡》。我一直很欣賞香港電影的譯名,短短運用八個字,便能將電影的劇情充份交代──「在廿二世紀裡,有一個殺人的網絡。」

或許,我們一直都很恐懼科技。猶如當年盧米埃兄弟播放《火車到站》時,觀眾爭相走避,以為火車真的從螢幕衝過來。電影《The Matrix》猶如一部預言書般,揭示網絡的威力。《The Matrix》故事講述在未來世界裡,人類被機器 Matrix 統治,絕大部份人類都不自覺處於睡眠狀態。他們的大腦被連繫到網絡,每個人都處於尤如現實的夢境,在做夢時大腦產生的電流正正是機器所需要的能量。主角 Neo 原本也困在 Matrix 裡,後來被救出,並反覆進出 Matrix ,以拯救更多人類。從這個故事設定來看,我們不難推斷為何 Matrix 能夠統治人類。首先是人類發明人工智能,人工智透過不斷學習,在各方面都超越人類。人類感受到威脅,而人工智能亦不甘作為人類的工具,於是進行反抗,最後人類被人工智能征服......

《Matrix》電影系列劇照

探索人類與AI合作共存

這些橋段在不少電影都出現過,例如:《i,ROBOT》(港譯:《智能叛變》)講述機械人違反著名的《機械人三定律》,以及《A.I.》(港譯:《A.I.人工智慧》)提及到人工智能最終都會取代人類,繼續在地球生存。然而,電影《The Matrix 》所散播的恐懼不止於人類與人工智能在未來的大戰,還敍述了我們今日的困境:一方面網絡的虛幻給多我們方便與快感,另一方面又會因害怕沉溺而感到不安。從 1999 年上映的第一集到今天,網絡成功擺脫 LAN 線的羈絆,在 5G 的加持下無恐不入地佔據我們的生活。大數據收集我們的資訊;臉書只讓我們看到適合的廣告;手機取代了八達通和信用卡;炒賣虛擬貨幣可以置富,以及在元宇宙被非禮等等。

《Matrix》電影系列劇照

如果我們仍留在昔日的恐懼,而拒絕接這個時代的躍進,或許就與當天第一次看《火車到站》的觀眾無異。電影《The Matrix 》到了第四集,所表達的不再是人類與人工智能的二元對立面,而是探索共存與合作的可能性。或許如電影般,人類終有一天會與人工智能攜手合作,推翻看似不可撼動的霸權。

《Matrix》電影系列劇照

【延伸閱讀:客戶與製作人互信年代 廣告零硬銷卻爆紅|活學VIVA|馬世創專欄

(專欄「活學VIVA」每月刊出,標題由編輯撰寫,原題:「《Matrix》系列:從恐懼到抱擁人工智能」。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作者簡介|馬世創,北角協同中學視覺藝術科主任,「賽馬會教師創新力量」第四屆創新教師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