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Basel】近八萬人入場 是否做着一樣的「夢」?

撰文:翟啟豪
出版:更新:

第五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HK)於上星期六完結,根據官方報告,今年的總入場人數近八萬,比去年七萬多人略有增長。
場中不少作品以過百萬美元價格售出,而隨着中國私人博物館和基金會的爆發,這些機構積極參加Art Basel也值得留意。佩斯畫廊(Pace Gallery)總裁Marc Glimcher就說,今年接觸到為數不少的私人藝術機構總監,令他印象深刻。

對於藝術,我們發的又是否同一個夢?圖為 Rirkrit Tiravanija 作品《Untitled(do we dream under the same sky)》。(陳奉京攝)

中國買家仍是「大客」

Art Basel始終是一場買賣,衡量它是否成功,首先看的是參展藝廊的銷售成績。今年首次在「亞洲視野」(Insights)展區亮相的香港畫廊「季豐軒」,展出美籍華裔畫家李華弌的作品,創辦人季玉年表示,展品在開場數小時便全部售出,並有博物館與之商討在博物館中舉辦李華弌展覽的可能性。根據Harper's Bazaar的報道,來自意大利的Galleria d'Arte Maggiore和俄羅斯的Galerie Gmurzynska,分別以一百萬和一百五十萬美元分別賣出Joan Mirò的《Femme, oiseaux (oiseaux dans la nuit)》和華裔超現實主義畫家林飛龍(Wilfredo Lam)的作品。而藝術新聞網則整理出以150萬美元或以上價格售出的十幅作品。

根據藝術新聞網的報道,以下作品均以150萬美元的價格在展會上成交:
1,Roy Lichtenstein《Cosmology》 2000萬美元
藝廊:Lévy Gorvy
2,Frank Stella《Lettre sur les sourds et muets I》 850萬美元
藝廊:Lévy Gorvy
3,Lucio Fontana《Concetto spaziale, Attese》 650萬美元
藝廊:Luxembourg & Dayan
4,蔡國強《遊走太魯閣》 380萬美元
藝廊:誠品畫廊
5,王懷慶《中國皇帝8》 350萬美元
藝廊:耿畫廊
6,Lucian Freud《Parts of Leigh Bowery》 275萬英鎊
藝廊:White Cube
7,Christopher Wool《Untitled(1998)》 250萬美元
藝廊:Simon Lee
8,Robert Rauschenberg《Green Gauge (Spread)》 220美元
藝廊:Pace Gallery
9,Giorgio Morandi《Natura morta,1948》 146萬歐元
藝廊:Galleria d’Arte Maggiore
10,Luc Tuymans《K》、《C》 各150萬美元
藝廊:David Zwirner

在今年Art Basel以2000萬美元賣出的Roy Lichtenstein作品《Cosmology》。(Lévy Gorvy)

來自中國的買家依然是展場中的「大客」。自中國去年實施「人民幣外流限制」後,相信很多參展藝廊對中國買家的購買力也有擔心。不過有藝廊則指出,部分中國買家會透過海外業務和海外個人戶口、外地友人的協助,甚至以分期付款等方式購買心頭好。為吸引這批因政策問題而無法一次付款的買家,很多國外藝廊會設定較長的付款期限,根據Art Basel和瑞銀集團(UBS)發表的2017藝術市場報告,大約40%的賣家所設定的平均付款期限長達60天或以上。

買賣以外兼具教育意義? 

有人批評現代藝術雖能脫離傳統的美學、技術和形式,卻不敢脫離市場。從五年前Art Basel落戶香港第一天起,對於它過於商業化的指責就從未停止過,今年也不例外。然而不少藝廊卻認為Art Basel不只是藝術品的買賣場所,同時能聚集來自不同地區的藝術愛好者,互相交流和學習;加上過去幾年,作為國際大型藝展品牌的Art Basel吸引了不少參觀者,既有一定的普及藝術欣賞的意義,也能培養新的藝術藏家,從而促使本地乃至亞洲藝術市場走向成熟。

Art Basel中其實也有不那麼商業的項目,如展出先鋒錄像藝術的「光映現場」(Film),以及對一些重要藝術議題作探討的「對話與沙龍」(Conversations & Salon)。今年的「光映現場」約有接近1000名觀衆,比去年超過1500名參觀者下降了不少,但今年「對話與沙龍」吸引了2800名觀衆參加,比去年約2000名觀衆有所增長。

每個人逛Art Basel的目的和方式都不一樣。圖為Tony Oursler作品《Bernier/Eliades》。(陳奉京攝)

入場人數增長意味着什麼?有報導引用耶魯大學財經教授William N. Goetzmann於2010年發表的研究指出,「收入差距的增長會令整體的藝術品價品提升」(每當賺取收入最多的千份之一人的總收入提升百分之一,藝術品價格便會提高一成四)。入場的近八萬人中,有多少能夠進入「收入最多者的千份之一」,並對藝術市場形成影響?

對於Art Basel來說,觀衆增加不止是「捧旺了場」,因為除了向參展藝廊收取數額不小的參展費,門票也是其重要收入來源,但有人認為其門票定價很不「親民」,無助於拉近藝術與普通市民的關係,而且這類型博覽會本身缺乏主題,分區也只為了方便買賣活動,與「認識藝術」毫不相關。又有人指不少觀眾只是以「打卡」和「自拍」心態進場,如果要認識藝術,每年各式各樣有主題的展覽比起Art Basel更具「教育意義」。

香港巴塞爾藝術展2018
時間:2018年3月29至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