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JI又一城《24小時生活觸點》展 透現人與物之間親密關係

撰文:黃正軒
出版:更新:
MUJI又一城新店設有MUJI BOOKS、MUJI Green以及貫徹「素之食」飲食概念的Café&Meal MUJI。(黃正軒攝)

01文化Facebook專頁已經開張:
www.facebook.com/hk01culture

無印良品(MUJI)又一城店早前開業,是品牌於香港的第十七間分店。店內舉行《24小時生活觸點》展示會,此視聽裝置以MUJI產品為素材主角,將人與產品日常接觸之抽象觸感,以科技互動裝置化成視覺和聽覺,呈現出品牌一直著意提議的簡約「良感生活」態度。

「24小時生活觸點」展示會。(黃正軒攝)
生活中每時每刻接觸到無數的物件。如果細心紀錄每天所使用、穿著、以至捨棄的物件,將會是數之不盡。
《素手時然》(無印良品出版)

MUJI着意製造出理想生活工具,產品圍繞衣食住行,三十多年來已推出逾七千件,研發過程中常從用家角度出發,觀察日常生活經驗,成品方貼近生活。是次香港的展示會是東京站外的首站,以五十位日本東京都市人為調查對象,以程式計算他們於一日24小時內接獨不同物件素材的平均值,再透過視覺、聽覺和觸覺三方面呈現,給參觀者觀察都市日常,體驗良感生活。

把都市人日常生活的時間線,跟MUJI日用品平行排列(黃正軒攝)
(黃正軒攝)

把日常由早到晚24小時間不自覺地接觸同使用,如睡床床單、牙擦、書本、水樽等素材並排,形成長長呈圓角方形的展示台,代表人生活中的日用品軌跡。

例如圖中區域是早上8點,該節台就放了買麵包早餐時,接觸到的銀包等物件。

MUJI生活雜貨部企劃設計室部長大友聰講解觸感波紋的由來原理。(黃正軒攝)
(黃正軒攝)

整個展示裝置設有喇叭,播放由素材觸感的振動頻率而產生的24小時聲音,以軟件將之同步、轉化為鋼琴等樂器彈奏的ambient音樂,以每3小時為分段,反映都市人生活模樣。

以指尖觸摸素材,觸感會轉成24小時中不同大小波紋,顯示於螢幕上,將看不見的的觸感化為視覺。參觀者即場的觸摸,都會被頂端感應器收錄,變出波紋。

大友聰部長示範使用「HapLog」。(黃正軒攝)

同場有得體驗資生堂(Shiseido)研發的「HapLog」觸覺感測器。把「HapLog」戴於指尖,可透過接觸物件時指頭肌肉的變化,測度手指觸摸動作產生之壓力或速度,以及手指的振動。電腦軟件將測得力度數據以波紋的視覺表達形式顯示於介面,表達被觸摸素材紋理與觸感,可應用於產品研發上。

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學生TC和蘭參與拍攝《我們的24小時觸點》短片。(黃正軒攝)

正如兩年前的Compact Life in Hong Kong短片示範MUJI的家居配置及收納服務,如何把一家三口家庭的公屋住宅單位格局大變身,是次展示會亦有本地作品。《我們的24小時觸點》是香港無印良品聯同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學生拍攝,透過走訪香港不同生活背景人士,包括磨刀老師傅陳華、年輕金工師黎嘉瀅、陶藝家及視覺藝術助理教授尹麗娟及麵包烘焙師潘應昆,了解他們「職人的一日」生活中所見所聞,以日常的接觸點,分享各種生活體驗,探討不同物件對都市人的意義。

「人同環境互相影響,像周遭空氣流動和我們呼吸的關係;人跟物件關係一樣,由早到晚是一個循環。人為了滿足需求而製造物件,物件反過來影響、塑造我們的生活,也是一個循環,更好的設計由此而生。」《我們的24小時觸點》是浸大學生TC和蘭首個商業作品,共用了約三日時間拍攝。她們坦言當初物色採訪對象時,有考慮哪些職業的人士比常人相對接觸更多工具,「要不是參與這個項目,也不會認識打金行業,發現不了除了一式一樣的產品外,還有職人的全手工製品很花時間心機、一手一腳去完成,很為之感動,使用的時候也感受到職人的熱誠。」

她們也觀察到,近幾年手作文化興起,加上網絡宣傳發達,香港人對專業職人或傳統手工藝多了關注和尊重,「像華叔陳華最近亦頻頻受訪,大家終於知道香港有位咁厲害的磨刀師傅。」

《我們的24小時觸點》詳盡的人物訪問可於此網頁重溫。

 

《24小時生活觸點》

日期:即日至5月3日
時間:11:00 - 21:30
場地:MUJI(九龍九龍塘達之路80號又一城LG2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