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雙年展】香港代表楊嘉輝(一):八十年代的方式已過時

撰文:陳奉京
出版:更新:

飛機着陸,離威尼斯視藝雙年展正式開幕還有五天時間,這一座曾經孕育了歐洲文藝復興的水都,迎接我們的竟是一場大霧。這霧似乎正好用來描述世界紛擾的這兩三年人心之迷茫——儘管左翼或右翼都堅信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出路。
同一天早上,法國人剛剛選出了新的總統,我們途經法國,看到熙熙攘攘的戴高樂機場,候機的人們似乎一切如常——人們曾經擔心,繼美國選出「特立獨行」的特朗普做總統後,連曾經的左翼重鎮法國可能也要失守,立場右翼的總統候選人瑪麗勒龐看上去就是另一位特朗普——而且她要做的不僅是在邊境建牆,還可能拆散歐洲。對於如此世道,威尼斯雙年展今年以「藝術萬歲」(Viva Arte Vive)為主題,藝術界想展示他們的立場,也希望藝術能對人心有所作用。

聲音藝術家楊嘉輝代表香港出展今年第57屆威尼斯視藝雙年展,而獨立策展人郭瑛則以客席策展人身份參加。這是兩人第二次合作。(陳奉京攝)

香港的第九次 首次由聲音藝術家參展

威尼斯雙年展歷史悠久,威尼斯影展也是雙年展的一個組成部分。香港在這個國際藝術盛事中顯得非常年輕,今年是第九次設館參展,而且因為不是一個國家,只能以「平行展」方式參與,但不代表受到的關注會少一點。香港館位於雙年展Arsenale主展場入口的對面,對於平行展來說,有一定的地理優勢,前往Arsenale主展場的人很難不留意到香港館的存在。香港館原是一座民居,周圍一些建築甚至還有人住。這種平易近人的風格,過往幾屆都吸引不少參觀者走到香港館的院子裏休息。

今年第57屆威尼斯視藝雙年展的主題是「藝術萬歲」。(陳奉京)

這次代表香港參展的,是近年本地藝術界風華正茂的聲音藝術家楊嘉輝(Samson Young),出生於1979年的MR Young的確非常Young。自53屆威尼斯雙年展起,香港館均以個展形式策展,除了54屆的藝術家「蛙王」郭孟浩較年長之外(但他童心無敵),這幾屆代表香港參展的藝術家都是70一代,或許下一屆即有望看到本地80後藝術家走上這個大舞台。

然而年齡也許並不重要,談到「藝術萬歲」這個主題時,香港館客席策展人郭瑛便說:「主題館策展人以『藝術萬歲』作主題,便是想吸納不同的聲音,令我們有機會看到一些平時生活沒那麼容易留意到的事情,而不是特指來自哪個國家、哪個時代或哪個年齡層的人,他們邀請的藝術家,有像David Medalla那樣已經七十幾八十歲的,也有八十年代中出生的中國藝術家。」

身為M+的總策展人,鄭道鍊此次退居「二線」,擔任顧問策展人,不時會從政策、國際視野方面提供意見。(陳奉京)

加入客席策展人,是今年香港館與以往不同的地方。郭瑛和楊嘉輝年紀相仿,是近年頗活躍的策展人。根據M+博物館的說法,增設客席策展人並邀請獨立策展人擔任此職,是為了培養本地策展人,此不失為良願,而一個成熟的藝術生態,需要有策展人、藝術家、藝評人、傳媒等組成,只有藝術家並不足夠。另一方面,一位獨立的客席策展,或多或少能沖淡展覽的官方色彩,加入更多元的聲音和策展方式。不少國家視威尼斯雙年展為展示國家文化實力的戰場,國家或地區館均是由當地官方文化機構主辦,而香港館一向主要由藝發局主辦,從55屆起M+也成為主辦機構,雖然兩者均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官方機構,然而其背景卻不能不說有濃厚的官方意味。在增設客席策展人的安排下,M+副總監及總策展人鄭道鍊(Doryun)則擔任顧問策展人,給郭瑛和楊嘉輝提供意見。對於這次合作,郭瑛說:「M+作為一間博物館,有一個既定的系統和工作方式,但在創作和策展上,M+給予絕對的信任和自由,而Doryun基於他的國際視野提出了一些意見。」Doryun在接受訪問時說,作為顧問策展人,他主要協助郭瑛處理一些政策上的問題,使得整個工作順暢一點。

兩年前,Samson在「寶馬藝術之旅」中曾造訪意大利的西西里島,但在做這次的威尼斯雙年展之前,他從未到過威尼斯,他形容威尼斯有種超現實的感覺,因為威尼斯有被海水淹沒的危機,並不適合人類居住。問他有沒有聲音能夠形容威尼斯,他說因為忙碌,仍未有時間去留意威尼斯的聲音,但他想到了威尼斯垃圾船的引擎聲有一種特別的調子。

Samson請來合作多次的鐵哥們Micheal Schiefel拍攝《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取景於盛產石油的美國威利斯頓。穿着皮草的Micheal以怪異的腔調演唱,與背景的格格不入,形成強烈的怪異感。(陳奉京攝)

重製八十年代賑災歌 有種怪異感

仔細看,河對面還有一串字,也是作品的一部分。(西九文化區)

香港館的展覽主題是「楊嘉輝的賑災專輯」,在這張「專輯」裏,Samson用他的方式重新演繹80年代的經典賑災歌曲,包括《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We Are the World》和《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整個香港館就是這張「專輯」,他們在策展時不想浪費每一個可以利用的空間,便在廁所門口放了一個錄像作品《Lullaby》。廁所旁的大門打開,便是威尼斯常見的河道,Samson說他喜歡打開那扇門看到河道的感覺,「一定要望穿過去,會望到河道對面的牆上也有點東西」。從打開前門,看到院子裏的那一句「無聲」的作品:「The world is yours, but also ours, but basically yours」, 走過三間展房,再走到通往河道的後門,望見河對面以玻璃材質呈現、語出耶穌的一句話「Why have you forsaken me?」,才算真正「聽」完了整張「專輯」。

作品《Lullaby》放置於廁所附近,也是靠近後門的位置,打開後門便是威尼斯常見的河道。(陳奉京攝)

前兩首歌其實已經翻唱多次,一聽到就不禁讓人想起哪裏又發生了災難,而對於第三首歌,Samson說:「全世界都不會覺得它是賑災歌,但我們香港人在華東水災時把它翻唱成《滔滔千里心》。」

在《Lullaby》這個錄像作品裏,Samson背對着鏡頭,漂浮在香港附近的某個海面上,親自獻聲哼着《滔滔千里心》——只是歌詞換成了一些隨機的數字,利用了廣東話音節多容易填數字入歌的特點。「其實很多廣東流行歌都有這樣做,如林子祥的《數字人生》。這些數字有點像籌款節目時打電話上去後,捐款者的名字和捐款額在電視下面滾動。」

香港館開幕時來賓眾多,差不多擠滿整個院子。(陳奉京攝)

我問他:「這個作品算不算這次作品中最有香港特色的?」

「這個錄像其實在哪個水域都可以拍,雖然出於我的身份,我的確會關心某一種題目,但我做的東西通常都有些普世性,比如講音樂與政治。」Samson說,「我沒有以香港本位出發,只是我在香港居住,剛好有些香港的議題也是我關心而已。我希望就算不是很瞭解香港的人,也能看到一些東西,捉到一些東西走。」

Samson在香港出生,中學時移居澳洲,回來香港讀了一個作曲碩士學位後又繼續前往美國深造,獲得博士學位,最終選擇定居香港並在香港創作。他說自己離開香港時不算太小,而且在澳洲時經常會看香港的電視節目錄影帶,所以和香港的關係「沒有斷過」。1991年華東水災,香港人發起賑災活動,Samson一直記得這件事,「但更記得的有些歌並不是籌款的,像清潔香港運動也會做一首歌出來。因為『娘娘哋』,其他地方未必仍然會這樣做,但我們依然很興。」

香港館「楊嘉輝的賑災專輯」

日期:即日至11月26日(周一休館)

地點:Campo della Tana, Castello 2126-30122, Ven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