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香港騎樓》 從被忽略的風景 捕捉城市的光亮|尋書筆錄

撰文:葉秋弦
出版:更新:

說起騎樓,你首先想起什麼?廣州式的騎樓?還是香港本地充滿不同建築特色的騎樓——例如,建於1859年的舊赤柱警署,被認定為香港現存最古老的具有英式建築風格的騎樓以及警察建築物,又或者是,建於1888年左右的和昌大押當舖,屹立於灣仔壯士敦道60-66號多年不倒(雖然現已活化為餐酒館)。這些都是著名的香港騎樓,其混雜性與豐富性,與這城同出一轍。
文:葉秋弦|原題:捕捉城市的光亮——讀《香港騎樓》

和昌大押是香港特色建築,騎樓是其標記之一。(圖片由中華書局提供)

城市的規劃與變遷,常常與經濟活動息息相關。騎樓從外形具體可觀的建築特色,至樓中的迴廊、窗縫、陽台,甚至細微如花飾和浮雕,那些看不見的細節一一隱藏於建築師的手工藝之中。說起騎樓之美,可能一天一夜也說不盡、說不完,騎樓林立的港島與九龍,裝載著層層歷史浮光,細心剖開,才有機會觸及舊日的經濟活動與社會變遷。

相連騎樓呈現香港建築獨有風格(圖片由中華書局提供)

騎樓靜靜立於城市一側,面對著川流不息的車輛經過,為人常見也不為人所見。那些被忽略的風景、被輕視的價值、被遺忘的本色,只有透過重新探挖、令歷史的浮土再現眼前,才能再生。《香港騎樓》(第二版)重塑的就是騎樓的價值,書中所載,太子道西190-212號為香港現存最大的戰前相連騎樓群,原本更有十六幢相連一起,只是後來四幢被拆卸重建。這些騎樓當年可謂是富貴人家的居所,並冠以「摩登住宅」之稱。另外上海街600-626號的十座三層高騎樓的建築群,糅合中西建築風格,樓體以石屎或木材建成,於今也屬罕有。書中所述的騎樓不單以文字扼要敘述,幅幅彩圖正好印證了騎樓的故事來源,形成互相輝映的閱讀體驗。

每一次電車經過西營盤海味街的時候,不知道你是否曾留意過一幢四層樓高的街角騎樓,這樓宇十分雅緻,側面配有九個小型露台,空間窄小恐怕只容得下身材瘦小的二人。從《香港騎樓》(第二版)書中才知,這屹立於德輔道西207號的騎樓群,建於1921年左右,陽台與窗戶的設計小巧玲瓏,別有一番風味。騎樓雕刻式的招牌寫著厚生酒行,放眼望去樓底舖面已為一般雜貨店,不知道住在樓上的尋常人家,在騎樓生活了多少年?

騎樓之美,如上述所及,說一天一夜也說不完。曾經輝煌一時或已滑入熄滅之際,我們仍能從留存的建築物本身,去摸索一點一滴的昔日痕跡。
(部份圖片由作者提供,題目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INFO
書名:《香港騎樓》(第二版)
作者:林蔓莉、王新源
出版日期:2023年5月

作者簡介|葉秋弦,喜愛編書和創作,希望生活是文學。著有散文集《綠皮火車》(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