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三人行】是一個香港寓言 還只是犯駁的敗筆之作?

撰文:陳廣隆
出版:更新:
有意思的問題應該是︰《三人行》為何會失敗?若說游乃海等三人功力未如韋家輝,又或杜琪峰一時失手/碰上瓶頸,當然可解釋問題,卻是未夠圓滿。「封閉空間」中三種性格的碰撞、一鏡到底演員以慢動作演繹的複雜鎗戰,是創作《三人行》的先導概念,這個局限是否過於巨大,以致大家「搵戲來做」,難以編織妥順的故事?…《三人行》其實是好看的,即使完全不理會影片有無寓意,不作符號解讀,上文提到的劇本漏洞並不惹我反感。
陳廣隆
杜琪峰導演的《三人行》是今年最教影迷期待的電影之一。(《三人行》Facebook)

杜琪峰導演的《三人行》是今年最教影迷期待的電影之一,上周終於在香港公映,但評論與票房皆屬平平,在大陸情況亦如是。不少影評人與觀眾皆認為杜氏今次是「失手」了,其主因在於故事「失實」、「犯駁」,如石琪〈《三人行》杜琪峰為何失手?〉一文就指:

片中很多醫院情況令人難以置信⋯⋯結果荒謬可笑⋯⋯懶於查實,因此處理專門業務往往殊不專業。
石琪

看《三人行》情節,劇組真的懶於查實?

文中列舉了多項影片「離譜」之處,在此不一一覆述,但大體也是批評《三人行》的共通意見。偶有與《寒戰 2》相提並論者,雖非直接比較,但大意是指兩部影片同樣犯駁,然而杜氏份屬「大師」,故援護、解讀者眾,陸劍青和梁樂民兩導尚屬新嫩,卻遭狠批,並不公平。

《三人行》是否荒謬可笑,無疑可以討論,不過劇組絕非懶於查實。編劇劉浩良即表示影片大部分情節皆經過資料搜集,如羈留病房乃由懲教署管轄,由於鍾漢良還未判罪,進不了羈留病房,故留在大房的設定並非不合情理,而根據醫護人員和警方提供的資料,若出現片中的情況,除非剛好有私人病房空置,警方就只能加強人手在疑犯病床附近監管,編劇乃據此進行創作。若看過林澤秋導演的《三人行》拍攝紀錄片,就知道影片有專業醫生現場作顧問,絕不疏懶馬虎。

看《寒戰》賣寫實卻連連犯駁 導演難開脫 

《寒戰 2》是政治驚悚片,其影片類型(包括創作者的自我期許),以至敘事背景、角色設計,皆以寫實為綱,連不為觀眾熟知的警隊高層編制都詳而述之,某些政治諷刺甚至指涉現實時事。結果故事卻出現大量犯駁之處,難免令人失望。

《寒戰 2》的類型,以至敘事背景、角色設計,皆以寫實為綱,結果故事卻出現大量犯駁之處,難免令人失望。(《寒戰 2》電影劇照)

或曰荷里活大片如《白宮末日》(White House Down)等同樣情節荒謬,軍政高層處事更見兒戲,但西方(特別是荷里活)類型片的本質其實是非寫實的動作片,感官刺激為上,不求情節合理,再誇張一點的如《天煞︰地球反擊戰》(Independence Day)中美國總統親駕戰機殺敵,我們也許心中取笑但依然看得過癮,不太計較。一如影評人李卓倫所言,這一類影片向來有強烈的假想敵設定傳統,恐怖襲擊亦是平民日常的夢魘,故容易接受這類影片的種種陰謀論前設。

香港的政治傾軋當然也越演越烈,終究未見炸戲院、劫警車,以至街巷鎗戰的地步,故相對難以投入《寒戰 2》的世界(八九十年代香港警匪片大行其道,鎗彈誇張亂飛,多少也有省港旗兵劫金行等現實基礎)。《寒戰 2》試圖寫實,但警務處處長行事卻魯莽荒謬,影評人以不同標準批評,倒非厚此薄彼了。

何況,陸劍青和梁樂民的導演資歷雖淺,背後也可能肩負着投資者很大壓力,但經過《寒戰》之過譽與《赤道》之劣評,依然變本加厲,那就不能以新嫩開脫了。

查《三人行》 是一個寓言故事

相反,《三人行》的故事設置和人物刻劃,明顯是創作者刻意營造的比喻,朗天〈抗爭大寓言——三人行〉分析道︰

電影的敘事是封閉的。……一個要把一切困住的創作意圖是很明顯的,在這種先天佈置和設定下,電影人物、情節的重要性都讓路給符號和結構。人物是符號,情節只是封閉結構的演繹,或以故事合理化既定的設計和安排。正是這種領悟,讓我們可以把電影裏諸多敘事漏洞擱於一旁。
朗天

因此,儘管劇組有盡資料搜集的功夫,目的也非寫實,或曰故事合理與否並非最重要、最適切的觀賞角度。例如影片開首一眾醫護的手術操作或專業術語,都算得相當嚴謹,當然有效加強影片真實的感覺,有助觀眾入戲,但更主要目的,乃在於建立趙薇專業、自信、工作為上的形象,為後來她自視過高、錯而不改、越陷越深的發展作鋪墊,重要的是人物而非情節。

劇組有盡資料搜集的功夫,目的也非寫實,當然有效加強影片真實的感覺,有助觀眾入戲,但更主要目的,乃在於建立趙薇專業、自信、工作為上的形象,為後來她自視過高、錯而不改、越陷越深的發展作鋪墊,重要的是人物而非情節。(《三人行》電影劇照)

關於《三人行》的符號解讀,上述朗天的文章與陳志華〈香港死症誰能醫:你真以為《三人行》是警匪片?〉的賞析相當精闢。而我比較在意的是︰我們應如何理解影片的結局?即使接受影片的寓言性質,其結尾始終是觀眾最為詬病之處。

朗天認為:

鍾漢良飾演的智賊,精明『食腦』,靈活機動,由於有了《毒戰》反拍解讀的前科,我們可輕易找到他和香港人的關聯。…也是編導希望觀眾代入的角色…為了不被洗腦,義無反顧一戰。
朗天

陳文也提到:

從警察和醫生的角度來看,匪幫當然是在破壞法紀,但作為寓言,反過來看,匪幫卻為腐敗警察與狂妄醫生得以反省製造了契機,是解救維多利亞醫院『死症』的『重藥』。
陳志華

毫無疑問,鍾漢良智賊一夥是解讀《三人行》的關鍵無疑。有趣的是,在故事裏這群匪幫到底想要甚麼?鍾漢良一開始就是通緝犯,可想像早已幹下多場大案,但《三人行》第一件實際出現的罪行,卻是警方以武力招供不成,擦鎗走火,犯下「老妨」之罪,隨之而來的才是謝天華一伙搶劫金鋪並轉到醫院「劫獄」救人。

《三人行》第一件實際出現的罪行,是警方以武力招供不成,擦鎗走火,犯下「老妨」之罪。(《三人行》電影劇照)

謝天華一伙為甚麼還要趁那時間去行劫?為錢嗎?他們去醫院真的是為救人嗎?陳志華認為他們在「『愛兄弟還是愛黃金』的抉擇裏,義無反顧選了前者,肝膽相照,置生死於度外」,不顧生死是對的,但那不是「愛兄弟」的表現,反之他們更像是天生的攪局者,立意就是要對着幹,為的不是錢也非兄弟情,而是對強權、濫權者不問結果的反抗。對方逼得越緊,越是不惜一切地抗得激烈。

如果說這醫院是充滿死症的困局,帶眾匪進來的其實是古天樂一伙,後來的炸藥雖不是古天樂帶來,卻不無點燃之責。因此大混戰一幕鍾漢良、謝天華、黃浩然三人均帶着詭異的笑容,但那並非吳宇森式義憤填膺、四目相投、同生共死之笑,而是分明有示威、報復、計成的意氣,如此看來這醫院不單是死症、困局,更是時勢逼出來的修羅場,是建制與抗爭者種種場外鬥爭發展至不可收拾時的結果。

這醫院不單是死症、困局,更是時勢逼出來的修羅場,是建制與抗爭者種種場外鬥爭發展至不可收拾時的結果。(《三人行》電影劇照)

警、醫、匪 中港政治的隱喻解讀

假如說鍾漢良等人本來就有不可化解的暴力因子(勇武路線?)、不可原諒的重案罪過(抗爭之罪?),那麼留在醫院病房的腦病患者,到底又有何「先天」的問題?

趙薇這角色因為「十七歲來香港學會廣東話和英文考入醫學院的中國專才」設定,容易被解讀為:

是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由中國大陸移居香港的一群,是新移民裏的『中國專才』,中國官媒稱之為『新香港人』。
陳志華

加上她相對鍾古二人陰柔的形象,看似比較無害、可憐,例如她為鍾漢良所騙被其利用,本來也是出於好意。但她實際上又有為病人開腦的權力和能力(朗天所言的「洗腦」?),必要時又選擇與建制合作,其喻意是複合的,不單是專才移民,也可以是北方官僚。對趙薇來說,病人有腦問題也許沒斷錯症(例如所謂「人心未回歸」?),但治之不得其法,一意孤行,是以有人想逃走、搗亂(盧海鵬),有人高聲投訴乃至一死以明志(王梓軒),也有人決定不走出但蟄伏其中以網絡發聲(洪天明)。也就是說,將抗爭帶至修羅場的,是古天樂,但將本地問題膨脹至無可收拾的地步的,卻是趙薇了。

將抗爭帶至修羅場的,是古天樂,但將本地問題膨脹至無可收拾的地步的,卻是趙薇了。(《三人行》電影劇照)

值得留意的是當趙薇一意孤行時,其身旁的香港精英甚至直屬上司即使心存異議,因專業習慣和職能分配,也只能出言相勸,無法阻止。看林澤秋的紀錄片,即可見游乃海追問顧問醫生在現實中若負責操刀的醫生狀態不佳或誤判情況,卻又不肯放棄或移交工作會怎麼辦?顧問醫生只說極少會這樣。游乃海對此追問再三,創作時必考慮到其對劇情的意義。

【影評】對讀《寒戰2》與《三人行》的香港秘密

醫院是封閉、處境卻是無限循環 「草草」結尾或是刻意?

那麼我們應如何理解影片的結局?一場轟轟烈烈的抗爭,未必就能即時帶來光明的變革——反抗者死的死,死不去的鍾漢良則困在醫院;趙薇「開悟」了,卻可能只是表面上變得更像香港人,奉行港人「盡左力就得啦」的價值觀,但依然繼續「開腦」,將來還有機會取代張兆輝的位置統領醫院;古天樂「知錯」了,但他的同僚卻去向未明,而上司更決意包庇到底,知法犯法。

「三人行」結構未變,抗爭者還是陸續有來,癡呆了的鍾漢良有可能會演變成下個王梓軒,而帶下個鍾漢良進來的也許就是歐錦棠或菁瑋了。對了,鍾漢良從來沒說過有多少同黨(他們的下落正是一開始古天樂逼其招供的原因),除了謝天華和黃浩然,誰知道在外還有多少志同道合者?這封閉的系統只是表面安穩而已,只要有不義,抗爭陸續有來。有觀眾認為本片結尾過於草草,但這可能是有意為之地模糊,任人解讀。

只要有不義,抗爭陸續有,有觀眾認為本片結尾過於草草,但這可能是有意為之地模糊,任人解讀。(《三人行》電影劇照)

巧意寓言與犯駁敗筆之分 現實與幻覺之間

當然我們也不一定要這樣解讀。朗天說:

不願意那樣看的話,它隨時淪為一部犯駁連連、製作充滿瑕疵的劣作。
朗天

但觀眾確實有自由「不願意」。坊間對《三人行》的負評,並不止於劇情之漏洞(誠如上文所言,某程度上是出於誤解),也包括角色的設計,例如鍾漢良常拋書袋式的機智、林雪笨手笨腳的蠢鈍,儘管在杜琪峰的作品早有先例(如《暗戰》),但由於這次空間封閉,故事鋪墊不夠(《三人行》一開始即引發衝突,不像《暗戰》起初介紹劉青雲和劉德華的出場,塑造性格已用了不少篇幅),人物性格發展不大(只有趙薇起落變化相對較大),觀眾普遍並不認同,覺得浮誇、淺薄,雖有個人喜好的因素在,也是合理的批評。

更難理解的是王梓軒後來的「奇蹟」。陳志華認為:

最後的『光明結局』,癱瘓的得以奇蹟復元……不是為了通過審查的『河蟹』折衷,而是可以詮釋為對於香港未來的良好願望了。
陳志華

游乃海也自言這是為了令趙薇明白不是甚麼事都能控制(可與鍾漢良「羅素雞」的比喻對照),然而這個安排始終甚為突兀,而倘若按上文的「循環不斷的抗爭困局」解讀,此奇蹟說即難自圓其說。朗天則認為這奇蹟:

也可說是她的主觀幻覺,總之她『看到』,相信便是——否則敘事上便推進不了本應萬念俱灰的她如何重拾救助智賊的意志了。
朗天

然而觀眾若不願意相信,這確實是難以接受的敗筆。

我曾經想過將大混戰發生及以後的一段全當作幻覺看待,畢竟本片本來就有點超現實意味(封閉空間與離奇人物),趙薇這角色也因為壓力過大而經常心神恍惚,眼中看出去的略見模糊,而大混戰開始後景象也愈來愈神化(例如中鎗後誇張彈起扭曲滯空的身體),而在鎗林彈雨間誰中了鎗誰未中鎗,相信單看一遍是無法記清的,若說末段劇情是趙薇在鎗戰中中彈彌留期間的幻覺,勉強可以解釋這些橋段,但自己也覺得過於刻意為創作者辯護了,解讀也未算圓通。看電影可不能因為其中一些優點而包庇別的缺點,一味相信到底吧。

那麼有意思的問題應該是︰《三人行》為何會失敗?若說游乃海等三人功力未如韋家輝,又或杜琪峰一時失手/碰上瓶頸,當然可解釋問題,卻是未夠圓滿。「封閉空間」中三種性格的碰撞、一鏡到底演員以慢動作演繹的複雜鎗戰,是創作《三人行》的先導概念,這個局限是否過於巨大,以致大家「搵戲來做」,難以編織妥順的故事?

「封閉空間」中三種性格的碰撞、一鏡到底演員以慢動作演繹的複雜鎗戰,是創作《三人行》的先導概念,這個局限是否過於巨大,以致難以編織妥順的故事?(《三人行》Facebook)

還是要解答的問題:《三人行》為什麼失敗卻好看

《三人行》無疑是有導演個人實驗、自我挑戰的成分在,這兩大局限雖然困難,但後者其實有充分的規劃和準備,基本上自圓自足,對故事編寫的壓力理應也不算大(不少類型片都有以混戰對決為高潮的慣例),而前者雖容易犯上概念先行的毛病,但銀河映像的創作模式向來都是先有大綱,臨場再創作、修訂劇本,劇組各人皆熟悉運作,甚有默契,未必就是問題。當然這種模式是一直在走鋼線的,特別是杜琪峰自任導演與監製,倘若概念上早就出現問題,而游乃海等人的劇本最終也得由他審定(過程中導演和編劇自然是有碰撞有交流有妥協,並非一言堂),一人沉溺其中即易陷入困局。

杜琪峰自任導演與監製,倘若概念上早就出現問題,而游乃海等人的劇本最終也得由他審定,一人沉溺其中即易陷入困局。(《三人行》Facebook)

《三人行》其實是好看的,即使完全不理會影片有無寓意,不作符號解讀,上文提到的劇本漏洞並不惹我反感(我一開始即以非寫實的警匪片視之,只求過癮),單看三人營造的緊張氣氛,一步步邁向事先張揚的大型鎗戰,已是賞心悅目。杜氏這次用了不少誇張的特寫構圖,如古天樂要菁瑋送鎗驗指摸而她正在猶豫時,她的側臉陰影特寫就佔了畫面一半空間,另一半則是在走廊遠方表現不安的同僚,就很有沙治奧里昂尼(Sergio Leone)的西部片味道。也就是說,本片的前設、鋪排、發展,我都是滿意的,不能接受的是鎗戰後種種難以理解的人物變化。以杜琪峰那麼執着於人物性格邏輯的作風,為何會容許這樣的結局?是因為拍攝期有限資金不足,於是草草了結嗎?沒有證據是如此。是因為概念先行,為了遷就「光明結局」,犧牲劇情走向的連貫性和完整性嗎?這就得再作深入探問了。

那一場大受矚目的人肉慢鏡鎗戰 反映了全片的尷尬

最後還想一說那場廣受注目的大鎗戰。不能說雷聲大雨點小,但我對這組長時間鏡頭是有點失望的。《三人行》用了不少推軌鏡頭,短的如一開始推鍾漢良進醫院門至入大房的一段,也許由於佈景的局限(推軌期間鏡頭帶過了幾道門和柱),時間也實在短,未能據此帶出全房的環境和各人的動態,將這鏡頭的可能性發揮至盡,似乎略見可惜,不如美劇《仁心仁術》(ER)某些病房內的推軌鏡頭之複雜。這當然是苛求了,導演固然也志不在此,但延伸討論至那場大鎗戰,儘管導演很有野心,鏡頭前後高低轉移不斷,將全房人物的反應都攝進去了,但除了一片慌張和凌亂,並未能帶出更多的資訊、更奇的情節發展(先不說配樂中歌詞引申的喻意,這段只談視聽之娛),也削弱了群雄對峙的張力,特別是幾下變速鏡頭和誇張的中彈動作,也不同於導演過往利用靜態佈置,以構圖、剪接營造的冷酷風格。

其實這場戲從鍾漢良聲言要上廁所開始,一直是氣氛繃緊的,但自古天樂大腿中彈,節奏卻變得怪怪的,既不火熱,也不悲壯,既不爽快,也不踏實,不知道這是否就是導演原初的想像。儘管這場戲放諸影史也是罕見的實驗,看林澤秋紀錄的劇組為拍攝這場戲而傾盡汗水的努力,也實在佩服(其實我覺得比看《三人行》更加緊張),但成品格調奇怪,也許正反映《三人行》全片的尷尬吧。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