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評.敢擊好聲音】「親子騷」如何是「好」?

撰文:藝文記
出版:更新:

上月看過一場音樂節目《敢擊好聲音》(Drum Call),
演者觀眾同樣年輕,台上樂手年齡平均 24 歲,台下觀眾不少是由家長攜同入場,名副其實是一個「親子騷」,
朋友知悉後都不無好奇:「你又唔係細路,有咩好睇?」

(康文署提供圖片)

「親子騷」最好看的,未必是台上演出,反而是台下反應,一群「最純粹」的觀眾,看到什麼會有反應?看過什麼會有記憶?用心觀察的話,或能讓人反思,「最純粹」的藝術,到底會是什麼狀態。

精彩在於策劃而非演奏水平

每年暑期,學生放假,年輕一輩對文化節目需求大增,大小藝團都會傾力舉辦相關活動,其中「國際綜藝合家歡」則是其中一個最大型、最觸目的品牌,出於對「最純粹」的好奇,今年選擇了數個節目入場觀摩,其中上月底在香港大會堂演奏廳上演的《敢擊好聲音》,由台灣「朱宗慶打擊樂團 2」呈獻,4 男 6 女,10 位樂手全晚帶來了 10 首樂曲(未計 encore 部分),表現相當精彩,值得記下一筆。

然而這一筆,記下的主要是關於節目安排策劃,而非演奏藝術水平。

(康文署提供圖片)

簡介中斷演奏 成小孩唞氣位

《敢擊好聲音》有一副題:

只要懷着「敢擊」的心,美妙樂韻就在身旁。
《敢擊好聲音》

「感激」在內、「敢擊」在外,同音異義,頗有意思。

至於節目安排策劃上,《敢擊好聲音》有一特點,就是每一樂曲之間,主持人都會登場作出簡單介紹。例如正式演奏開場樂曲《夢幻列車》前,主持人指出樂曲是由日本作曲家繼田和廣創作,所謂的「夢幻列車」,其實就是蒸汽火車,「樂曲利用打擊樂的豐富音色,描述火車行駛沿途所見的風景」等等。

無可否認,簡介部分中斷了樂曲演奏,對於追求一氣呵成的觀眾來說,或會影響整體接收。但是考慮到普遍觀眾都是年紀甚輕的孩童,他們集中力有時不如成人,倘若保留一般演奏活動一曲緊接一曲做法,無論選曲多有心思、演出有多精妙,一旦集中力下降,孩童也無可避免錯過了一些內容,相信也非樂手樂見。相反,現時安排既可為孩童提供「唞氣位」,又可讓父母在樂曲與樂曲之間,了解子女所知所感。

(康文署提供圖片)

選曲廣泛 日常用品當樂器

更重要的是,簡介部分補充了演奏部分,讓整體節目更加圓滿,比起純粹接連演奏不同樂曲,效果絕對更好。

如以另一樂曲《凱爾特炫技曲》為例,主持人解釋,「凱爾特」是源於愛爾蘭地區一種音樂風格。樂手更特別在樂曲中,加入愛爾蘭手鼓一起演奏,於是觀眾可以一邊欣賞樂曲,一邊了解什麼是「凱爾特」風格,並且認識多一種新樂器——愛爾蘭手鼓。對於一般不太熟悉打擊樂的觀眾來說,這類資訊絕對有其價值,也是單純演奏無法比擬的體驗。

除了引入簡介,樂團在曲目選擇及樂器運用等,也花了很多心思。

例如曲目選擇上,全晚 10 首樂曲,類型廣泛,包括世界各地音樂家作曲、編曲作品,涵蓋各種不同音樂風格。

至於樂器運用上,除了一般打擊樂器,樂團還特別用上了如杯子、杯蓋、玻璃瓶,以及鋁梯等日常生活物品,帶來兩首「朱宗慶打擊樂團 2」自家創作——《來杯音樂!》及《擊幻鋁程》,用心顯而易見,就是告訴現場觀眾:音樂就在生活當中,只要「敢擊」,就會有「好聲音」!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