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2016.博評】文學無疆 諾獎為雅俗再分界

撰文:少閣主
出版:更新:

卜戴倫(Bob Dylan)憑歌詞奪得諾貝爾文學獎,不無爭議。
有不少人指樂手身分異於作家、歌詞的文學性不高,不應獲獎。
但觀乎獎項原意、文學潮流,卜戴倫憑歌詞得獎,不算是出人意表。

Bob Dylan憑其歌詞造詣和巨大的影響力,自1997年起就開始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路透社)

其實近年不少研究,也再思文學疆域;歌詞是否文學,並非新鮮議題。Belknap Press 在 2009 年出版的《新美國文學文學史》(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America; by Greil Marcus (Editor), W. Sollors)就嘗試為文學重新劃界。書中的討論對象,除了「純文學」外,還包括嬉哈、政治演辭、爵士樂、塗鴉。書作亦將卜戴倫的作品《Song to Woody》發行,列為重要文學事件。諾貝爾文學獎評委將獎項頒給卜戴倫,不無乘勢打破文學疆域的意味。

詞、詩本身,亦難以分界。暫且不論中國傳統文學;西方文學、現代文學,皆有不少詩詞兩棲的作者,其詩、詞皆極富文學性。就如加拿大樂手萊昂纳德科恩(Leonard Cohen),他是搖滾樂手,其翻唱《哈里路亞》的一曲專輯,便賣出 500 萬張。他的詩作亦得到重視,其詩集《渴望之書》(The Book of Longing),便由中國重要詩人北島於 2011 年譯成中文。

詩、詞兩棲的作家在華文世界亦不罕見,台灣詩人夏宇就曾以李格弟為筆名,為田馥甄、張信哲、蕭敬騰等歌手填詞,並憑田馥甄〈請你給我好一點的情敵〉一曲,入圍第23屆金曲獎作詞人獎。香港方面,著名填詞人林夕本為詩人,在八十年代曾創作不少新詩,《港大‧詩‧人》、《香港新詩名篇》兩書亦收錄其作品。學者、作家也斯也曾指黃偉文的作品《苦瓜》「本身就是詩」。詩人、詞人或詩、詞之間,本就難以截然分開。

當然,亦有論者如安娜‧諾斯(Anna North)在紐約時報撰文指出,卜戴倫的成就主要在音樂,而非文字,不應獲獎。但須知道,自諾貝爾獎成立以來,已有不少劇作家得獎,若劇本只讀不演,亦將失去興味。若依此理,劇作家也不能得獎。

回溯歷史,正如諾貝爾的遺言指,諾貝爾文學獎須頒給「具理想方和且最傑出的」文學。既流行曲形式無損其文學性,卜戴倫的反抗精神又是大眾公認,卜戴倫得獎,實不違獎項原意。

也許仍有人認為,尚有許多作家比卜戴倫的文學成就為高,卻未曾得獎,有欠公允。但是作為領導世界的文學獎,予作家肯定,不過是目的之一,其更要引領文學潮流。委員會在近兩屆將獎項頒給報導文學、歌詞,即能引領眾多文學讀者再思「何謂文學」,開拓文學疆域。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