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為免「朝鮮化」,日本應向中國學習?

撰文:沈旭暉國際學術台
出版:更新:
關於「中國模式」的辯論,大概有三大論調:一是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二是「中國模式」未來難以為繼,三是「中國模式」值得世界仿傚……對讀思考這些不同的「中國想像」,有助更立體地認識這個香港無可忽視的國家政體。
沈旭暉國際學術台
中日關係近年來長期緊張。(新華社)

探討日本文化根源時,論者經常會提及日本的「中國化」,指日本在唐朝以前,不斷派出遣隋使、遣唐使等使者到中國學習較先進的中國文化。在這個背景下,本書《中國化的日本──日中「文明衝突」千年史》便會很容易被讀者誤解為又一本講述唐代以前的日本的歷史著作,但事實並非如此,本書的焦點放在近世的「中國」,而非古代中國,本書所述的「中國化」,實際上是作者首創的歷史學新用語──2012年的《朝日新聞》訪問,便提到本書所指的「中國化」說法,即「中國獨特的現代化」,為作者與那霸潤首創。

網上圖片

書中的「中國化」 有進步及優越的意思

有別於一般理解,他以「中國化」一詞,取代日本人一向視為進步的「西洋化」、「現代化」、「民主化」等觀念,指日本未來發展,必須視中國為學習對象,於當代日本實行「中國化」。可以說,這是一本以中國大陸為中心、強調「中國文化比日本優越」的著作。

本書作者、日本歷史學家與那霸潤,主力研究從江戶時代開始的日本近世、近代史,亦有涉獵日本與東亞關係。他嚴格區分「近世」(Early modern)與「近代」(Modern)──近代又譯作現代,即我們現正生活的時代,而近世則是開始出現近代面貌的時期。兩者的分別在於,近代是「近世的後半期」。作者認為,當一個國家走入近世,國家體制就不會有太大改變,並會一直持續到近代。

作者說,世上最早走入「近世」的國家,不是歐美各國,而是宋朝時代的中國。當時中國進行大規模改革,其後建立的社會體制(中央集權、廢除貴族特權),直至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亦一直持續,而世界各國亦透過「與中國相類」的改革模式進入近世──除了日本之外。

作者認為,直到唐代為止,日本一直學習中國,跟隨中國改革而達致成功,但在唐代以後便放棄跟隨中國、開始獨立發展。按作者理解,日本12世紀的源平合戰,其實是中國化勢力(平家)與反中國化勢力(源家)之間的戰爭,平家主張引入宋代制度到日本,但最終源家得勝,且建立了日本首個幕府。

自此日本不再中國化,亦沒有跟隨中國的宋代走入近世,開始出現連串政治亂局,例如其後的幕府政權輪替和戰國時代,因而一直落後於中國,反而到了江戶時代才走入近世── 一個與中國完全不同的近世。江戶時代建立的日本社會體制至今仍然延續,作者認為到了現時,日本終於開始放棄「江戶時代的近世」,轉而走入「如宋朝一樣的中國的近世」,也就是作者筆下的「中國化」。

本書特別之處,在於面對中國「大國崛起」的問題時,沒有將中國視為威脅,反而視之為學習對象,這有別於日本學者和民間較常提及的中國威脅論。

日本在唐朝以前,不斷派出遣隋使、遣唐使等使者到中國學習較先進的中國文化。(wiki creative commons)

西方民主是大落後 中國模式才算先進?

本書作者認為,中國今天和未來可預期的崛起,不是新現象,而是「霸權的當然復活」、世界回復「應有狀態」的趨勢。中國在科學與思想等方面,在歷史上大部份時間均超越西方世界,而歐洲各國在近世超越中國,只是「暫時的現象」。

作者有不少破格論點,例如,他認為法治、人權、議會制度等西方世界民主思想其實是「封建遺制」。他認為,建立民主制度的初衷,只是為了保障中世紀貴族的既得利益,讓貴族不會容易受國王控制;而歐洲的近代化,是貴族利益向社會下層平民共享的過程。

作者認為,通過市民革命走向民主化,是西方世界「落後」的發展模式,中國反而是「先進」代表。中國自宋代走向中央集權以來,國家就沒有特權貴族,因此欠缺發展自由、民主等思想的背景因素;歐洲諸國則因封建遺制而產生了民主、自由思想,令這些國家走上了「艱難的革命路」。

作者續說,雖然民主自由等思想值得追求,但從歷史研究的角度來看,這些西方價值是地區性特例的結晶,不一定就是世界各國的金科玉律,在現實層面上也「不完全適用於中國和日本」。

日本不走中國化道路 就會變朝鮮​​?

對本書作者而言,日本中國化是歷史的必然,日本因而有兩種未來選擇── 一種是順應趨勢儘早中國化;另一種則是強行阻止中國化,令日本社會改革變得不中不日,引致「慘禍」。

作者認為,正因為日本自唐後偏離中國化路線,才釀成日後的幕府政權輪替和戰國時代等「慘禍」,並走入「錯誤」的、不像宋代的近世(江戶時代)。與此同時,北韓是「不中不日」最明顯的「錯誤示範」──北韓在政治和思想上學習了中國(儒家思想、社會主義),經濟與社會學習了戰時日本(軍國主義、國君至上思想、總體戰經濟)。假如日本拒絕中國化,只會走上如北韓一樣的「朝鮮化」路線。

作者認為日本將經歷三階段的中國化:

第一階段是政治中國化,即改變行政受議會牽制的歐洲式傳統,實行「強人式專制管治」,即首相權力大於國會並強硬推動政策。作者指,小泉純一郎是政治中國化的代表人物,他曾因不滿自己推動的法案遭否決(郵政民營化)而將眾議院解散,現今作風相對強硬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也屬這類首相。第二階段則是地區管治中國化。作者指,以橋下徹為首的日本維新會等政黨,主張削弱議會功能、削減國會議員人數和其薪酬等,屬於「群縣式的小泉政治」,減低了本來掌握縣議會、市議會實權的各地名門望族的「封建式政治」影響力,有助實行中央集權。第三階段則是經濟中國化,作者認為日本並未完全奉行新自由主義,而應該跟隨他筆下的「新自由主義之祖」、「隨心所慾幾乎無政府狀態的經濟社會」──中國,實行完全的市場主導經濟。

破格之外 有四點值得商榷​

本書論調雖然破格,但內文起碼有四點值得商榷之處──第一,宋朝在中國歷史之中處於輝煌時期,這點固然較少爭論──日本學者內藤湖南、台灣歷史學家余英時對此皆有相近看法;可是,現今中國是否能與宋代中國相提並論,則應另作別論。依本書作者的理論,他認為中國的體制自宋朝以來就沒有改變;這種看法,卻不太能夠回應「崖山之後無中國」的說法。

第二,作者認為當下中國經濟以市場主導,這種說法也有偏頗。中國國家在市場之中的角色仍然巨大,透過外匯管制、國企等方式,國家仍能發揮重要經濟影響力。這也是中國需要利用更能連接世界市場、資本流動更自由的香港,藉「深港通」幫助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背景。

第三,作者認為日本在歷史上走了有別於「中國」的歧路,但論據似乎只是基於日本歷史屢屢出現政權輪替。宋後的中國,也不斷出現朝代更替,且過程亦很血腥。從這點看,所謂「中國化」有何特點、有何優勝之處?

第四,作者認為「西洋化」並非日本出路,其民主自由等價值,「不完全適用於日本」;至於為何,作者卻沒有舉例加以解釋。作者推崇強人政治與國家主義,但此一觀點,卻難以回應早前《【書評】誰說民主自由與經濟發展必須二選一?》所指,社會自由具經濟價值的實例研究結論。

不過,這本書仍有刺激思考的價值。關於「中國模式」的辯論,大概有三大論調:一是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二是「中國模式」未來難以為繼,三是「中國模式」值得世界仿傚。美籍華人作家章家敦、美國的中國事務學者沈大偉(David Shambaugh)等人曾提出接近第二類看法的「中國崩潰論」,此書作者,則抱持第三種看法。對讀思考這些不同的「中國想像」,有助更立體地認識這個香港無可忽視的國家政體。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