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星聲夢裡人】熱血!認真!偏向苦山行的大作

撰文:游大東
出版:更新:
導演「點醒」一眾迷惘的你和我:身陷在壞時代裏,大部分人不講深度,但求快手、巧言令色標題黨凌駕用心和認真的態度,賺錢當然大過天,理想最不「值錢」,熱血和堅持縱不能當飯吃當錢花,卻是每個人安身立命的重要資產。
游大東
愛瑪史東感謝好拍檔賴恩高斯寧,二人早已建立的默契令她演出更加放心。(《星聲夢裡人》劇照)

告別 2016 年的半小時後,獨個兒走進油麻地電影中心看「拉拉鍊」——《星聲夢裡人》(La La Land)的優先場。

整個故事,尤其是長達 7 分半鐘的〈Epilogue〉餘韻不斷,散場時只覺好好睇,卻不懂怎樣具體明言,於是隨便的在 Facebook 打了幾句感想,有朋友笑稱:「睇你咁寫,反而唔想睇!」也罷,大概只是來不及消化戲中的所有。

一星期過去,這齣戲以雷霆萬鈞之勢在「金球獎」連中七元,打破《飛越瘋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保持了逾 40 年的紀錄,我嘗試從記憶庫裏翻出片段反芻,才發現它最令人「起雞皮」之處不單純因為好好睇,而是導演戴米恩查素(Damien Chazelle)藉最 old school 卻最耗費時間和心機的方式——歌舞片——呈現一個老套的青春故事:美亞(Mia)與薩巴斯安(Sebastian)惺惺相惜,一起相愛、尋夢,互相砥礪,經歷失落和妥協,最終圓夢在緣盡之時。

人生跌宕,十常八九,故事嚴格而言沒新意,但重點是導演「點醒」一眾迷惘的你和我:身陷在壞時代裏,大部分人不講深度,但求快手、巧言令色標題黨凌駕用心和認真的態度,賺錢當然大過天,理想最不「值錢」,熱血和堅持縱不能當飯吃當錢花,卻是每個人安身立命的重要資產。

經「金球獎」加冕,美國影藝學院(AMPAS)雖未公布今年的奧斯卡提名,但一堆小金人似乎已半個身卡在「拉鍊」上了;身邊已有看了「拉拉鍊」兩次的資深電影迷對我說準備看第三次,我亦決定至少會再看一次。香港的上映日期是 1 月 26 日,但「金球獎」後電影發行公司見坊間反應熱烈,臨時決定在周日(1 月 15 日)加開多場優先場,想快人一步的話就請撲飛了。

Mia 與 Sebastian 惺惺相惜,相愛、尋夢、越過低谷,卻緣盡於圓夢時,如林夕筆下的歌詞《亦舒說》:「做到生子結婚,終須都與較平凡那位至會襯」,老套,但容易令觀眾有共鳴。(《星聲夢裡人》劇照)

「真係有咁好睇咩?」還請讀者自行感受,故事本身不難懂,但導演和演員為這套戲付出的心機,以及劇本的鋪排和寓意,絕非看一次就能夠睇透。如欲了解更多《星聲夢裡人》畫面背後的來龍去脈:創作背景、角色設定、致敬元素等,建議大家上網找何兆彬在《信報》發表的深度文章來看,那是一篇分析全面而獨到,輔以評論的精采導讀,看戲前看戲後細讀,都必定會有嘢落袋。

今次我只想集中講「拉拉鍊」承載的中心思想與價值觀——堅持、認真、熱血。

堅持——籌備多年終成事

總要講講歷史,2009 年,Damien Chazelle 完成首套長片《Guy and Madeline on a Park Bench》後(主題又是爵士樂,主角是位波士頓爵士樂手),翌年已跟他的哈佛大學同學賈斯汀許域兹(Justin Hurwitz)——《Guy》和《鼓動真我》(Whiplash)負責作曲——着手籌備另一個大學時代已開展的歌舞片拍攝計劃。不設實際的追舞人是劇本核心,故事發生在洛杉磯(「La La Land」本身就是洛杉磯和荷里活的別稱)。

然而向電影公司「sell橋」時屢屢踫釘,因為 Damien 與 Justin 當時既沒知名度,而他們想做的又是 jazz musical,《Hollywood Reporter》戲謔說,那是「絕種類型」(extinct genre),更重要是並非百老匯歌劇改篇,百分百原創,不似《芝加哥》(Chicago,2002)和《戀愛大爆髮》(Hairspray,2007)那樣,有觀眾熟悉的歌曲來襯托畫面和劇情推展,很難回本。

導演戴米恩查素向電影公司「sell橋」時屢屢踫釘,結果他先拍《鼓動真我》,因叫好叫座,反過來成就了開拍《星》的夢想。(《星聲夢裡人》劇照)

輾轉間,他們找到《星聲夢裡人》兩位監製 Fred Berger 和 Jordan Horowitz,找到片廠開鏡,預算僅 100 萬美元。後者對 Damien 說:

「很多人話,我們要做的是極其昂貴的博物館藏品(museum piece)!」

更有電影公司向 Damien 建議不如放棄原有想法,例如將主角換成搖滾歌手,改掉又笑又喊的結局,把開場那段大型歌舞刪去。

創作劇本上找不到「出路」,Damien 索性走去拍《鼓動真我》,結果票房大賣,更奪得奧斯卡最佳剪接和最佳混音,亦令 J. K. 西蒙斯(J. K. Simmons)成為最佳男配角,Damien 在荷里活的名氣大增,帶挈《星聲夢裡人》「敗部復活」,Black Label Media 和 Lionsgate 決定投資,製作預算加碼 30 倍至 3,000 萬美元(約 2.3 億港元)。

選角方面,據文藝新聞網站《UPROXX》的 Damien 專訪,他說整個過程長達 6 年,原本打算邀請愛瑪屈臣(Emma Watson)和《鼓》的男主角邁爾斯泰勒(Miles Teller)當「拉拉鍊」的男女主角,但 Emma 選擇參演《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跟 Miles 亦「傾唔成」(有傳是片酬談不攏),最終由賴恩高斯寧(Ryan Gosling)和愛瑪史東(Emma Stone)頂上,並於「金球獎」封帝封后,星途將更上層樓。

認真——歌舞片要靠真功夫

戲中 Mia 的偶像是英格烈褒曼(Ingrid Bergman),志願是當演員;Sebastian 則認為世上誤會了爵士樂,冀願開酒吧「復興」和「正名」之。他們鬱鬱不得志,各自踏上尋夢之旅,期間遇上無數挫折,最後夢想成真。

愛瑪史東並非唱家班,在《星聲夢裡人》開金口唱歌的水準當然「麻麻哋」,但正因為用心唱,配合旋律,整體感覺很有感染力。(《星聲夢裡人》劇照)

敢說,這種故事設定,根本無需要用歌舞片的方式呈現,但 Damien 是舊式荷里活歌舞片的忠實擁躉,於是堅持讓 Mia 與 Sebastian 在充滿節奏和舞蹈的空間裏,經歷人生的高山和低谷,兩位主人公的尋夢旅程,其實就是導演的自身投射,鏡頭和銀幕有如一面鏡,將 Damien 的人生理想和目標——拍歌舞片——倒影過來。

拍攝歌舞片,本身就是「偏向苦山行」,搵自己笨,運鏡、對白、舞蹈、音樂節奏,四者需要計算精準,為免聲畫不協調,絕不能有絲毫差錯。更重要,是歌舞片既不能亦無法過度倚賴電腦特效,跳舞場面要真跳,彈琴場面要真彈,所以 Emma Stone 和 Ryan Gosling 在洛杉磯 Griffith Park 的Cathy's Corner 拍攝數分鐘的〈A Lovely Night〉,又唱又跳踢躂舞一鏡過,他們在開鏡前先各自練舞兩個月,再一起練舞兩個月。

至於彈琴部分,近鏡拍攝全由 Ryan 真身上陣,為了應付這挑戰,他連續 3 個月每天練琴 4 小時。換言之,拍攝期間,導演 Damien 一邊迫自己釋放潛能,另邊廂又要求兩位主角使出真功夫,令電影至臻完美,正好呼應 Damien 的舊作《鼓動真我》的主旨——藝術的意義,不獨靠天賦,更看重苦練和心境變化。要是沒有「魔鬼教練」Terence Fletcher(J. K. Simmons 飾)那種苛刻而不人道的嚴格訓練,Andrew(Miles Teller 飾)的鼓技未必達致登峰造極的境界,絕不可以偷懶。

「4小時」後繼續 — 苦練見成果,Close Up鏡頭下的琴技揮灑自如。(《星聲夢裡人》劇照)

↓ 愛瑪史東和賴恩高斯寧又唱又跳踢躂舞,在開鏡前先各自練舞兩個月,再一起練舞兩個月。
(注意:片段含劇透)

熱血——瀕臨絕種的熱血青年

說到底,《鼓》和《星》其實殊途同歸,只是用上不同比喻,而熱血、認真和堅持與其說是角色設定,不如說是 Damien 的人生座右銘吧,偏偏這種質素在當今的社會賣少見少。不是嗎?任你如何才華過人,有理想,充滿熱誠和幹勁,身處吃人的社會就只會迫你接受現實,放棄原則。

比如「認真」,很多人覺得只會浪費時間,因為社會上/網絡世界的主流價值觀就是猛講效率,凡事快快快,追求深度和品質是奢侈的,根本 no one cares,還是講 page view 講點擊率最實際。寫錯字?唔緊要,睇得明就得;標題黨?唔緊要,好快就唔記得;content farm?搵食啫,犯法呀?卻不懂得,高質文章、深度報道才對機構甚至社會有裨益。最教人氣餒的是,很多公眾其實不知如何分辨何謂心機之作,亦不懂欣賞,結果市場主導,買少見少。

記得我看石井裕也執導的《字裡人間》(舟を編む)時很激動,是因為編製字典《大渡海》的團隊為文字而執着,這種價值觀這種處事態度,在當今只求漂亮包裝,不求紮實內容的社會幾乎「絕種」。正如現時荷里活最賣座的大製作,十之有九都是賣特技不賣演技,大堆頭的畫面,可以全部是假的,只要演員站在綠幕前就可以了。

如果這樣延伸思考下去,從《星聲夢裡人》不斷找到舊式歌舞片的影子,如《萬花嬉春》(Singin' in the Rain,1952)、《秋水伊人》(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1964),是否 Damien 的一種暗語,藉懷念舊時經典,那些沒有特技、以人為本、展現真功夫的製作,諷刺現在的所謂「大片」虛有其表,只需花巧賣弄,找不到丁點用心之處?熱血青年跟歌舞片都是「瀕臨絕種」,請好好珍惜。

說到底,Mia 與 Sebastian 性格相近,不輕易妥協,所以他倆既是對方的情人和知音人,也是「競爭對手」,當Mia見到Sebastian事業有成時反而愈心虛愈難過,後來Seb為成全Mia的演員夢,付出了最大氣量和包容,那就是真愛,幸運兒是Mia。(《星聲夢裡人》劇照)

題外話,雖然「拉拉鍊」在美國叫好叫座,惟因為是坊間少見的歌舞片,屬於(沒有 CG 沒有 3D 兼且大眾不太認識的)「小眾電影」,難與大片競爭戲院場次,所以香港要等到1月 26 日上映,足足較美國遲了兩個月。

其實「路邊社」亦有傳聞,指有戲迷曾向 UA 院線查詢,問會否播放 IMAX 版本的「拉拉鍊」,但對方回覆是:只預留檔期同日上映的《生化危機:終極屍殺(Resident Evil: The Final Chapter),於是有人建議不如發起簽名運動,希望以誠意打動院商,爭取《星聲夢裡人》的 IMAX 版安排在《生化》之後上映,未知最後會否成事,但如果真的有 IMAX 版「拉拉鍊」,我會入場看第三次。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