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新發現之「南海一號」 南宋古船追憶海上絲路輝煌

撰文:林君穎
出版:更新:

日前由國家文物局指導,由中國文物報社與中國考古學會主辦,有中國考古界「奧斯卡獎」之稱的「2019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名單出爐。這次入圍的20項考古發現來自14個省、市與自治區,地域分布均勻,陝西省有3項入圍,黑龍江、浙江、山東與河南省各有2項入圍終評,而新疆奇台縣奇台石城遺址,為新疆連續第5年入圍終評的項目。

以年代分布來看,在入圍的20個項目中,史前與夏商周時期考古各佔7項,秦漢至魏晉南北朝、唐宋時期的考古各有3項。其中,廣東「南海一號」南宋沉船,是唯一入圍終評的水下考古項目。實際上,「南海一號」被發現至今已有三十年,不過,由於其文物眾多,總有新發現產生。而值得注意的是,發現「南海一號」其實完全是個意外。

考古學家在「南海一號」上共發現約有18萬件文物,其中瓷器就佔了16萬件。圖為「南海一號」出土的白釉印花罐與內裝喇叭口瓶。(新華社)

1987年8月,英國海洋探測公司與中國救撈總公司,原計劃打撈東印度公司沉船-萊茵堡號(Rijnsburg),卻意外發現一搜距今800多年的木造沉船,這是中國大陸發現的第一個沉船遺址。同年中國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成立,但礙於技術問題而延宕,後經中國大陸考古學者俞偉超(1933-2003年)將古船命名為「南海一號」,直到2007年12月,這艘古沉船終於被打撈起來,安置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內的水晶宮。

這艘南宋沉船有什麼特殊之處呢?這要從宋代的對外交通說起。由於宋朝西北方向連接中亞的交通要道上有西夏、回鶻與遼國等政權阻隔,讓宋朝在發展東西陸路交通與文化交流上產生不便,於是轉而向海路發展對外貿易。宋廷通過海路與許多南亞、中亞與非洲等國家地區建立貿易關係,對宋代來說,海路交通的重要性與陸路交通同樣重要。考古學者從「南海一號」發現6至8萬件保存完好的宋代瓷器,且多出自景德鎮、龍泉、德化、磁灶、義窯、建窯等多個窯系,還具有西方、阿拉伯文化造型風格,即可見證宋代的海上貿易之發達。

+11

中唐以降,由於北方戰爭頻仍,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尤其靖康之難(1125年)宋室南遷後,讓江南與東南沿海地區文化貿易快速發展,對於海外交通發展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而作為中國傳統外銷商品的絲綢與瓷器,其生產重心也跟着移轉到南方地區。宋代除了指南針普遍使用外,製造海船的技術又有新的突破,以1974年在福建泉州發現的宋船殘骸來說,當時的海船就已經擁有載重、結構堅固的船體。通過研究「南海一號」的造船工法,許多專家能肯定判斷其是一艘由南宋製造、並從南宋運載貨物出口國外的遠航貨船,但目前學者對於「南海一號」的船體結構,有「廣船」(頭尖體長與梁拱小等特色)與「福船」(首尾高昂與兩側有護板)的說法,還尚無共識。

由於依賴南方的海路貿易,使南宋時期的中國成為海洋大國,大量滿載瓷器、絲織品的商船由寧波(今浙江省寧波市)、泉州(今福建省泉州市)、廣州(今廣東省廣州市)等港口啟航前往東南亞、南亞、中東地區。目前國外出土的瓷器數量,以埃及開羅附近最多,共發掘了12,000千多片的殘片。宋代瓷器的外銷,還直接促進各國制瓷產業的發展,例如中國古籍稱作「綠衣大食」的北非法蒂瑪王朝(Fatimid Dynasty,909-1171年)就有成功仿製宋瓷的記錄。考古學家在「南海一號」上發現了過去未曾發現過的寬口大瓷碗,其風格很類似阿拉伯人常用的飯碗,顯然這些瓷器是專門為外國客戶所客製化的商品。因此有不少學者認為,「南海一號」的價值不亞於西安的秦代兵馬俑。

圖為「南海一號」出土的金葉子(左圖)與金纓絡胸佩(右圖)。(新華社)

「南海一號」除了為中國宋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補上重要的一塊拼圖外,其難得的實物資料,對研究中國史乃至整個東亞、東南亞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運史、貿易史等都有着重要意義。雖然今日的我們無法看到南宋時期海上絲路的輝煌,但中國大陸目前推行的「一帶一路」倡議,就是以宋代的海上絲路為基礎所搭建,進而將各個國家地區的經濟串聯起來,如同恢復當年中國海上貿易的榮景。期待未來持續借鑑更多「俱往矣」的事物,帶給今朝更加寬廣的國際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