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門派」存在嗎 解密中國傳統武術的虛與實(上)

撰文:許陳品
出版:更新:

近期中國大陸出現一位自稱「渾元形意太極門掌門人」的馬保國先生屢屢登上熱搜榜,據稱在某視頻網站上,平均每小時網友便會上傳48.5個關於馬保國的影片,平均每分鐘0.8個,足見其爆紅的程度。馬保國在影片中說「年輕人不講武德,回去要好好反思,耗子尾汁(好自為之)」、「二百多斤的英國大力士搬不動我一根手指頭」、「我大意了,沒有閃」等金句,也成為網友製作網路表情包的素材來源。
「馬保國現象」除了體現當前網路世界蓬勃發展與集體創作的創意無限,也反映中國傳統武術與現代格鬥技之間的「較量」,以及人們對武術「門派」的種種迷思。《多維新聞》專訪任教於台北市中山女中的國文科教師林世奇,請他以教拳27年來的經驗分析一般人對網路約架和武術「門派」的錯誤認知。

於2013年上映的電影《一代宗師》,講述詠春拳高手葉問(左二,梁朝偉飾)、「八卦形意門掌門」之女宮二小姐(右二,章子怡飾)與八極拳一線天(右一,張震飾)的故事。不過林世奇強調,歷史上根本不存在這些所謂的「武林門派」。(豆瓣電影)

武俠小說中的「門派」根本不存在!

林世奇表示,武術傳承靠的是師授,但師授是以師徒關係為本,不是以門派為本。就如同教書,只要師生關係存在,就可能發生傳承,並不是非有門派不可。傳授是傳授,「門派」是「門派」,兩者沒有必然的連結。若說這個人教的東西很有特色、很有風格,和別人都不一樣,那頂多就是一套學問、一家之學,以武術來講,這就是拳種,拳種和「門派」仍然是兩回事。

人們在學習時,因著觀念、方法、系統的特殊性,總會形成某個「學派」,像是中國學術史上有今文經、古文經,春秋學裡有《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其思想路徑、著重點都不一樣。以武術來說,有形意、有八卦、有太極、有通臂、有少林,其實都只是「拳種」,對應到學術界來說,就是學派。學派當然會有,但不等於「門派」。

當我們使用「門派」一詞時,往往是在武俠小說的影響脈絡下使用,以為它就是一個有所謂門規、有系統、結構森嚴、法度嚴密的組織,這一派是名門正派,那一派是邪門歪道,這一派要清理門戶,那一派要趕盡殺絕,但事實上根本沒有這樣的東西。青城、武當、華山、崑崙、峨嵋……那就是地名,小說家怎麼想像都可以,但非要認假作真,把虛構的「門派」當作歷史,不免妄誕。

孫祿堂(1860—1933年),本名福全,河北省完縣任家疃村(今望都縣東任疃村)人。先後從不同名師習得形意、八卦、太極,創立「孫氏太極」等「孫氏內家拳」體系,有「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的美譽。(百度百科)

只有拳種 沒有「門派」

林世奇指出,一群人跟著老師學,那就是「師承」;他們練這個拳,那就是「拳種」。練形意拳就是練形意拳,並不等於是「形意門」。他也可能練了花拳,又練八卦掌,他並不就是「花拳門」、「八卦門」。人們磕頭拜師,入了師門,那也就是「師門,並不是「門派」,因為他的老師可能教形意拳、八卦掌、氣功、擒拿等諸多功夫,如果是以一個老師為中心發展開來的組織與系統之學,也就形成一個「師門」,但它並不是「門派」。

以大眾熟知的太極拳為例,太極拳就是一個拳種,在它發展的過程裡,因為練習者體驗的不同,又分出了陳氏、楊氏、吳氏、武氏、孫氏五個系統,他們的架子、理路都各不相同,這是拳種的分類。有些人覺得自己的體悟有所不同,可能又有「李氏太極」、「常氏太極」,依此類推,越衍越多。那麼,他們是一個門派嗎?他們各練各的,到後來天差地別,彼此幾乎沒有任何關連,這樣還要叫做「門派」嗎?試問:有太極這個「門派」嗎?當然沒有,只有太極這個「拳種」而已。

重溫馬保國與王慶民比試過程:

+10

由於武俠小說中的「門派」給人莊嚴神秘、「高大上」的感覺,社會大眾多少會受到這種古氣氤氳、神秘悠遠的氛圍所吸引,只要有人喜歡,就會有人開始「創造歷史」。沒有「太極門」?沒關係,可以自創一個「太極門」!這就可以滿足大家的想像,讓人願意掏錢拜師。換句話說,「門派」這個詞,本來是小說家虛擬的想像,既有市場,後來就成了行銷的賣點。

一般人用「門派」這個詞,也許有時候想說的是師門,有時候想說的是拳種,但因觀念不清,使用「門派」這個詞時,往往帶著許多武俠小說的想像,存有大量的誤解、虛構和幻想,以及無可避免的腦補。所以,要說師門就說師門,要說拳種就說拳種,客觀談學問,儘量避免使用「門派」這種意義含混的詞彙。

武俠小說中的「門派」皆為子虛烏有

金庸武俠小說裡將道教全真派的「北七真」描寫成行走江湖、武功高強的「全真七子」,事實上都只是虛構。與武術有關的只有「中神通」的王重陽(1113—1170年),武舉人出身、真正練過武。但那時候的武舉人練的武,和我們現在想像的完全不同。那是打仗要用的能力,要會騎馬射箭、力量要大,要能舉起沉重的石鎖,並不是武俠小說寫的那些「神功」。王重陽是「北七真」的師父沒錯,但他教的是內丹之術、不是武術,不能混為一談。

至於「天下武功出少林」的河南登封少林寺,林世奇稱少林寺首先發展的是棍,後來才發展出拳術,明朝戚繼光(1528—1588年)《紀效新書.拳經捷要》記錄民間拳法十八家,裡面還沒有少林,所以少林拳的成熟,最早也不過明代。黃宗羲(1610—1695年)《王征南墓誌銘》說:「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因此凡是硬功直進、主於搏人的,往往都泛稱為「少林拳」。其實中國北方拳種(查拳、花拳、洪拳、炮拳、彈腿等)都有自己的傳承,但很難避免互相混同影響,不必獨尊一家。後來少林寺被武俠小說神化、誇大了,所以大家愛說「少林拳」,好像寺中神功蓋世。即使明世宗嘉靖年間戚繼光、俞大猷(1503—1579年)在福建莆田、福清一代抗擊倭寇時,留下當地有少林僧人(南少林)支援軍隊的紀錄,但軍中可能什麼拳都有,不會只有「少林拳」。國難當頭,只要夠熱血,能救國誰都要去,不見得就是一家一派之功。(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