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夫人國際親子台】無論意外如何發生,都是父母的責任

撰文:Hello Bonnie
出版:更新:

星期日跟小雪糕外出,中途卻出了意外,雪糕妹妹被熱湯燙傷,當場爆喊,她的小手被燙得又紅又腫,還長出了不少水泡。從她20分鐘不停大哭的反應,我知道她一定很痛,當下心裡巴不得受傷的是自己,而不是她。我帶著雪糕與內疚一同到醫院,護士一面檢查,一面向我了解因由。在我們的對答中,他說了一句令我印象很深刻的話:「其實咁細個小朋友,真係乜都唔識架。所以,無論如何,都係父母嘅責任嚟架。」

這一下是當頭棒喝,他說的沒錯,毫無疑問,小雪糕只有6個月大,這意外是作為媽媽的疏忽呀! 自己雖然不時寫文章分享育兒資訊,慚愧地,卻連最基本保障孩子的安全也做不好。即使身邊有朋友著我不要自責,但作為照顧者,的確是難辭其疚的。

作為照顧者,筆者難辭其疚。(作者提供)

港大醫學院早前就公布了全港兒童受傷研究報告,在2001至2012年間有74萬多人次的兒童因受傷而到急症室求診,即12年來平均每日有170名兒童送院,數字絕對不可少覤。個案以家居意外佔最大比例,報告不諱言其中高達3成的兒童受傷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好像雪糕這次,其實只要我能謹慎一點,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是絕對可以避免的。當然,讓孩子從小建立安全意識也是必須的,家人亦不時跟雪雪在看實用「安全小百科」,希望她能減少進行高危活動,健康成長。

讓孩子從小建立安全意識是必須的。(作者提供)

看不緊導致意外受傷,父母有責,多數人也會贊同。但想深一層,同樣道理,今日當我們看到不少小孩子有奇特的行為表現時,有沒有想過,其實他們的反應不過是父母(或照顧者)的一面鏡子,父母也責無旁貸。不過前者因為有即時的損傷/危險,大家會較為注意;但後者的長遠傷害,其實絕不比後者少,可惜的是,有時家長並沒有留意。

孩子像張白紙,將來會變成一幅怎樣的圖畫,就視乎我們今天給她加上什麼色彩,套用護士的說話:「無論如何,這都是父母的責任」。我們怎樣栽種孩子,他就會結出怎樣的果子。早前也在專頁分享過Brightside的文章,其中有篇講述10個家長應避免的育兒行徑,包括:

若你發現孩子不能信任別人,也許因為我們曾有過激的反應
若你發現孩子吊兒郎當,也許因為我們太慣於替他完成他本來可以自己應付的事
若你發現孩子經常拿別人的玩具,也許因為我們沒有讓他有選擇權
若你發現孩子常常妒忌別人,也許因為我們經常拿他與人比較
若你發現孩子表現粗魯,也許因為我們也曾經如此
若你發現孩子經常發脾氣,也許因為我們沒有在他平靜時關注他
若你發現孩子跟你說謊,也許因為我們對他犯錯的反應過大
若你發現孩子不尊重別人,也許因為我們一直沒有真正接納他的感受
若你發現孩子不懂為自己申辯,也許因為我們曾在別人面前對他不留情面
若你發現孩子做什麼也被動,也許因為我們沒有從小尊重他的意願

雖然並不是以上每一點也認同,但背後所表達的訊息,以及帶出父母的重要性,卻非常值得我們反思。港鐵內可以有守規則,循循善誘讓孩子下車才吃東西的父母;同時也有不顧安全,容許孩子用扶手玩單槓的家長。見微知著,不難想像這些孩子長大後,誰會對別人有多點體諒。當我們今天示範投訴,質問「為何貴刁會是辣」,他日就不要責怪孩子為何總是不講道理。

小看一眼孩子的動作,可能會發生意外;小看平日自己的行為,有機會影響深遠。

家長的角色,任重道遠。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