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一場雨的啟發│田媽玩樂誌

撰文:陳樂希
出版:更新:

早幾天放學時下着毛毛雨,當時天氣未變得寒冷,田媽便帶了全套雨天裝備去接Justin放學,當中包括:雨褸、雨靴、小童雨傘。
每逢下雨天Justin都特別興奮,因為一來可以撐着雨傘、聽着雨點打落雨傘的㗳啦嗒啦聲;二來最重要的是,雨天可以玩水!
【編按:作者為田媽】

Justin每次行經路上的水坑,都會在上面跳幾下,當然田媽只會在安全的情況下,才容許Justin玩這個遊戲。而且,田媽亦會教導Justin如果把衣服弄髒了,回家要自行清洗。所以總括來說,下雨天是一件很開心的事。

不過,當天接放學時,Justin如常在水坑上開心地跳,迎面有一個老人家,帶着大Justin一至兩歲的男生。老人家離遠看到Justin的舉動,已高聲說:「哎呀,做乜喺度玩水呀!」。小男生見到Justin玩得開心,都想參與一份,但已立刻被老人家捉住,再加上一句:「咁樣玩會整污糟晒呀!」。老人家再向田媽投以一個鄙視的目光,或許她的潛台詞是:「呢個阿媽點教仔架!」

兩代教育大不同

這件事令田媽想起最近讀到的一本書Parenting for a Peaceful world。作者Robin Grille在書中指出,社會漸漸由上一代的「社會化模式」,即專制式教育及塑造聽教聽話的好孩子,演變到今天的「輔助模式」,即父母會用同理心去照顧孩子的情緒發展。

兩個模式管教出來的孩子,分別是前者會比較循規蹈矩,自小被教導要服從、不發問、並抑制情緒;而後者教導出來的孩子則較有主見、懂創新,情緒亦比較穩定。這個演變或許在西方社會較為明顯。香港始終是中國人社會,中華民族的服從性由古至今都是很強。現代一些受過教育的父母,或許會套用輔助模式或正向教育法去教導孩子,但很多時候,我們仍然在兩者之間徘徊。

可是,爸媽們要細心想想,當孩子十幾二十年後投身社會時,這個正在急速發現的世界會變成怎樣?有多少工種會被人工智能取代?一個循規蹈矩的人還是一個富有創意的人,可以未來的世界生存?而小時候的情緒發展未被適當照顧,將來投入社會時會有什麼問題呢?田媽在此留一些空間給各位思考。

參考資料:Robin Grille ”善養小童成大同 Parenting for a Peaceful world” (2017)

 

田媽(專頁:田媽玩樂誌

全職媽媽,每日的任務係帶住囝囝飲飲食食同玩,不斷學習做個好媽媽,發放湊仔正能量,不做怪獸家長。

其他文章:【澳門親子遊】24隻恐龍以真實比例呈現 坐進綠幕拍製冒險短片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