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媽媽】育兒與社會│Natalie

撰文:陳樂希
出版:更新:

自從閱讀 《parenting for a peaceful world 》一書後,我特別熱衷思考育兒方式與社會發展的關係。
香港的教育制度並非從來一無是處,此制度有良好的系統,也曾經孕育過一些優秀的人才。但是我們都知道,世界上都不可能有永遠合適的完美制度,我們都需要按時代的推進而進行改變,有些制度完成了當代的歷史任務,就可以光榮引退。
【作者為社工媽媽Natalie】

(VCG圖片)

香港的填鴨式教育、催谷教育、分數導向教育,都已經為人所詬病多年。我們有關當局,有曾就這些問題來個大變革嗎?遑論變革,連稍稍重整也沒有。早前鬧得熱哄哄的TSA,來個華麗轉身成BCA,然後由取消BCA,又改為恢復BCA。

除了政治和利益因素,我彷彿聽到一把父母親的聲音 : 「孩子,我是為你好,我並沒有錯。」這一把聲音,不就是來自我們上一代的聲音嗎?我們上一代,以及上上一代,都是如此的思考模式主導著。

「你仲細,你唔會明,總之媽媽係為你好。」
「我係你呀媽,我唔會有錯。」

彷彿,錯了,就不是好媽媽,就沒有自我價值了。

成長型思考模式

相信家長們都有聽說過芬蘭的教育,這體制獲得國際頂級的良好評價。在獲得良好評價不久,芬蘭近年又再推行一次教育改革。

革新,革新,革新。

「孩子,也許我們可以有更好的方式,我們可以打破現在的框架,再構建更好的未來。」

我並不認為芬蘭的教育體制就是完美,也不知道改革後孰好孰壞,但是他們敢於改變和嘗試,這一種成長型思考模式(growth mindset),值得我們借鏡。

(VCG圖片)

芬蘭的教育體制與他們上一代的育兒方式有關嗎?我不肯定。(日後有空我定會再研究研究)但是香港現時的體制與育兒方式的關係,是看得見的。

害怕改變、成功主義、個人價值建立在成就之上、重視利益……上一代和上上一代的育兒模式,普遍都有著這些特點。(這是我服務眾多家庭的一些經驗和觀察,當然個體也存在著差異。)(當然也有好的特點,只是這裡不詳談。)

上年度特首選舉,我翻查了有關特首候選人的一些訪問片段。某候選人就曾在訪問中透露,自己自小年年考第一。有一次考了個第四已經喊。

記者問她那麼如何終止淚水 ?
她表示:「因為下一次又考返第一。」

這代表了什麼?
又再看看現今政府官員和公司高層的辦事手法,看到什麼共通點嗎 ?

我們向芬蘭借鏡,借鏡不一定用於教育改革上(可悲我們都無權改革香港教育體制),我們可以用於育兒之上。我們要學習開放自己,不強迫孩子走我們的舊路,「從前對的事,現在不一定對。」我們可以養育出願意面對失敗,願意終身改變和學習,重視意義大於利益的下一代。

成為父母,就是參與著一場溫柔的社會改革。

 

Natalie (專頁:玩樂才是正經事

媽媽,社工,親職教育工作者,在這裏分享兒童心理發展、親子關係建立,以及親子溝通技巧的知識。皆因心裡蘊藏一個願望──渴望看見我們這一新世代的父母,放棄對孩子催谷、對立角力的教養文化。取而代之的,是信任、尊重、溝通、自省,讓下一代在愛中成長。

更多文章:【專訪】暑假不做「繁忙兒童」 社工媽媽:玩樂才是正經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