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培育】如何教小朋友「分享」? 專家:平日做些家庭小劇場

撰文:王淑君
出版:更新:

「你的玩具很好玩,可不可以分享給我呀?」相信很多人在小時候也曾聽過這句說話,但其實小朋友在3歲以前並沒有「分享」的觀念,假如太早逼迫他們把心愛的物品「分享」出去,反而會令孩子誤以為「分享」等於「失去」,讓他們更拒絕與人分享。

教育及家長顧問潘詠詩(Winsy)

我們都知道「分享」是美德,也很希望教會小朋友和朋友分享玩具、食物,甚至長大後懂得與人分享歡樂和成果。不過,過早讓小朋友「分享」心愛的東西,可能會適得其反。

教育及行為顧問潘詠詩(Winsy)指,分享的美德確實需要從小培養,但孩子在3歲之前,其實仍未有這個概念。他們在2歲左右開始有「自我」的思維,明白某些東西是「我的」,他們會保護屬於「我的」東西,如果家長從他們手上奪去物品而要他們「分享」,忽略了小朋友的感受,便會令他們誤解「分享」就是「拿走我的東西」、「分享」是令人「不開心」的事情,繼而對「分享」產生反感。

因此,在教導孩子「分享」時,父母毋須太心急,待孩子3歲左右,便可以開始引導和解釋「分享」的觀念。Winsy建議可以先從家庭日常活動開始做起。

從平日吃飯入手,是簡單有效的示範。(VCG圖片)

家庭小劇場

爸爸媽媽是小朋友的模仿對象,平日在家做一些role play也能讓他們更易學習。例如,食飯時,媽媽主動分一些餸菜給孩子,然後說:「媽媽分享給你,媽媽見到你喜歡食,我就好開心;你有菜菜食,你又好開心,原來分享大家都開心啊!」,令孩子把「分享」與「快樂」連繫起來。

學會「輪流玩」

孩子明白「分享」之前,Winsy說應該讓他們先理解「輪流」和「等待」的觀念,給他們知道「分享不等於失去」,甚至得到其他玩具或物品,例如分享汽車玩具原來能換到恐龍玩具,而且當別人玩完汽車玩具後,玩具是會回到孩子手中,他們從「分享」的過程中,能得到額外的快樂。惟Winsy提醒:「父母要留意小朋友的喜好,要拿他們感到興趣的物品去交換,否則他們並不感到分享的好處,而且他的物品需要拿回到他手上。」

多稱讚

當孩子做到分享時,父母要即時、具體地稱讚他們的行為,例如:「你好乖啊,你分享了玩具給其他小朋友,令其他人也很開心啊!」

Winsy說,當小朋友拒絕去分享時,父母應先去了解他們的原因。「可能是他排隊排了很久才能玩,又或是他花了很多努力才砌好積木,如家長立即要他們分享,他們當然會拒絕。」她補充指,當父母了解了背後的原因,再作出相應的對策,例如讓他先玩一會兒再分享,又或是把其他積木作分享,孩子們一般都變得更樂意遵從。

(VCG圖片)

父母宜先照顧自己孩子的感受

在教導「分享」的課題上,孩子之間免不了有衝突,也許一個想搶走玩具,另一個則不願意,而發生爭執。同一時間,孩子們可能也打架,旁人也許亦就情況對孩子作出評價,場面不免混亂。Winsy指,有些父母或者太急於安撫別人的小孩,又或是害怕別人指責自己的孩子不懂分享,反而令自己的小孩感到受傷害。面對衝突情況,父母可以嘗試以下做法:

先冷靜自己的情緒拉開雙方的小朋友,再詢問自己的孩子願不願意分享如孩子不願意,尊重他的意見,轉向對方的家長 和對方的小朋友 提出其他的建議,例如分享另一件玩具,或是輪流遊玩

Winsy認為,父母千萬不要從孩子手上「搶」走東西,再叫孩子分享。「他們一旦學了這種做法,也會變得忽略別人的感受,把自己喜歡的東西搶過來。」她又說,在社交上,其實不用每事也分享,宜先留意孩子的情緒和想法,再慢慢給他們解釋「分享」背後的 原因、 意義和收穫,循序漸進使他們享受「分享」的樂趣。

更多文章:【快樂學習】名校子女難抵壓力轉校 媽媽:哭着做功課有什麼意義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