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野外體驗】自己煮自己洗再搭草屋 從失敗中學習放下執著

撰文:李欣愉
出版:更新:

每到暑假,爸媽們都會為小孩安排參加各種夏令營,期望他們在學校以外學習,跳出舒適圈,獲得更多生活經驗。這天,三十多位小孩隨著童行森林學院的導師來到農莊,參加「森林小野人」活動,嘗試紮染、煮食和搭草屋,有小孩第一次飯後洗碗,不禁大呼好玩!
另外,亦有小孩在小組遊戲中體會到成功不能單靠個人,體驗到合作的重要性。
攝影:歐嘉樂

正式開始搭屋前,這六個小孩已因小屋的形狀而鬧僵。

嘻嘻哈哈的用過午膳,各人便分工合作搭建草屋,當各組都開開心心、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有六個小男生卻「口黑面口」的,更拋下搭建了一半的棚架四散各處……

這六個七歲的小男生來自英華小學,不但互相認識,而且在學校的帶領下已參加過童行森林學院的活動十數次,不久前亦已搭過一次草屋,他們回憶草屋不但建得牢固,更可擠進許多人。因為有經驗,今次他們甚有信心,開會討論時更表示成果要比上一次更好。

「我想搭圓形!」
「應該再搭三角形!」
「不如試下搭三角形拼正方形。」

討論一開始,他們便為草屋的形狀提出己見, 因為爭持不下,他們決定以投票方式解決,最後除了熙宏,其餘五人都選擇了正方形。雖然說少數服從多數,但熙宏仍不停啐啐唸:「三角形是最穩固的形狀!」

因為未能達成共識,英華小組(右方)搭屋時一直氣鼓鼓的而未能好好合作。

正方形與三角形之爭,外形與成果,哪一樣更重要?

開始搭建後,「英華小組」分為兩個小隊,兩人負責釘釘子、鬆油,製作門牌;另外四人則負責搭建草屋的支架。記者見他們進行得頗順利,便到其他組別逛逛看看。經過一小時後,其他組別的草屋支架都漸見雛形,快可移到草地鋪上乾蒲葵葉,但英華小組的搭棚小隊卻不知所縱,只餘下教練獨自跟麻繩竹枝搏鬥,看上去還沒有小屋的外型……原來搭棚小隊都走到門牌小隊處,正在爭拗門牌上要不要畫上一個剪咀……

「時間差不多了!大家把支架搬到草地吧!」在導師一聲令下,大家都抬著支架離開,英華小組亦抬起還未完成的支架,打算在草地再作補救。但走不了一半,一條竹枝便因綁不緊而掉下來,再走一步又有另一條竹枝落下,支架幾乎「空中解體」。

「你由得我地啦。」看到其他組別的草屋整齊又穩固,甚至有閒暇進行粉飾,樂仁表現氣餒,熙宏仍不斷啐啐唸著「都說三角形是最穩固的……」後來更一致決定棄權。

「棄權是否最好的方法?這支架是否完成立不起來呢?」決定放棄後,導師與英華小組一起坐下,反省為何作為有經驗的一組,表現卻最不濟?

「因為上次做得好,所以掉以輕心……而且只有我投三角形。」熙宏語氣幽怨的說。

「是否決定用三角形,就一定會成功?搭一間草屋是否有形狀就能成功?決定用正方形後,大家又有沒有認真嘗試呢?」在導師的提點下,六個小男孩理解到今次的失敗並非錯用正方形,而是過程中大家都太堅持已見,不願嘗試按照其他方法。

英華小組原本決定用八枝竹紮成兩個正方形,再重疊紮成屋頂,期望比單層屋頂更堅固。雖然最後結果與原計劃相距甚遠,但總算「有瓦遮頭」。

雖然小屋倒了一半,但還未完全解體,最後英華小組決定仍鋪上乾蒲葵葉。小屋最終還是完成了,雖然外形不如開初的想像,但尚算有「屋」的形狀,六個男孩仍可擠進小屋休息。

+19

把家務變成遊戲,吸引小孩樂在其中

除了搭建小屋,這群小野人還體驗了紮染、煮飯和洗碗。「森林小野人」的舉行目的是希望小孩透過各種活動,讓小孩學習衣、食、住、行四方面的生活技能,實際上在活動當中又如何能學到自理呢?

雖然速度緩慢,但希信最後都成功了。

當天第一個活動是紮染,紮染過程其實不難——利用木棒、波子和橡筋,把毛巾纏成一團再放入染料缸便可。但對於小孩來說,同時操作木棒和橡筋也不容易。7歲的希信一手拿好木棒,右手欲纏上橡筋時,木棒便控制不住的散開,然後就變成一場雙手與木棒橡筋的泥潭混戰。在導師的幫助下,希信慢慢找到雙手協調的方法,終於紮好毛巾,進入染色程序。

玩過紮染,就是分工合作煮午飯的時候。現實並非霍格華滋,飯菜當然不會憑空出現在飯桌,洗米、洗菜、切菜、炒菜炒蛋都需靠自己雙手完成。吃過飯後,所有骯髒的餐具亦要自行清洗。

「菜要切成一塊塊,不能太大,又不能太小……」希信一邊切菜,一邊猶疑要如何切才是適合。平日吃飯時把菜放進口便咬咬咬,小孩們有留意媽媽會切成怎樣嗎?

「唔好郁啲蛋呀!未得呀!要等一陣先可以炒。」炒奄列時,小男孩對「反蛋」的時機各有意見,有人說一下蛋便可炒,亦有人說要等一下,待蛋液略為成型再炒會更漂亮「反得未?我而家預備反,得未?」雖然你一言我一語,最後亦大功告成。

+13

「原來洗碗咁好玩!如果在家也可以這樣洗碗,我也會幫忙!」為了方便大家一起洗碗,導師搬來大水盤,讓小孩圍著圈一起工作,6歲的顯承拿著海綿把平底鍋擦了又擦,把洗碗當成是玩水遊戲。

因為大部份過程都是首次嘗試,做起來都不算順便,但小孩們都躍躍欲試。另一方面,亦有參加者表現馬虎。有小女孩洗米時不小心倒瀉了近半碗米,認為沒甚麼大不了:「少少姐,唔覺得係浪費。」吃飯後當大家都自動自覺洗碗時,家偉卻一下把污糟的餐具收起來,記者問為甚麼不先清洗呢?「不想洗,好累,回去讓工人洗。」葉太表示因為平日有傭人照顧,小孩的確較少機會接觸家務,在特別情況下才會幫忙煮早餐或洗衣服。「他習慣依賴別人也很正常的,我們打算兩、三年後便不會再請傭人,到時再讓他循序漸進的學習吧!」

+3

的確,生活是一場持久戰,單單兩天或五天的活動,又怎會一步登天的學會照顧自己?或許這類自理營是提供一個另類的機會,讓小孩在愉快的環境下接觸自理工作。看到大部份參加者都樂在其中,與朋友邊玩邊把「沉悶」的工作逐一完成,相信這些自理營是小孩們接觸家務的好開始。

活動小插曲,朗森的手指先被煮食中的平底鍋燙出一個大水泡,然後跑步時又不慎跌倒洗血,獲得漂亮藥水膠布兩張和芒果味甜筒一個。學習避開危險和保護自己,也是重要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