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優教育】別讓上一代的育兒問題轉移到孩子身上

撰文:育兒教室
出版:更新:

「不知怎的我就無名火起,像鬼上身般,向他罵了一堆尖酸刻薄的說話。」Sam媽媽一臉悔意地說著每次督促Sam做功課時的情況。
「即使知道是刻薄的說話,但情緒一來,還是很難控制。」我嘗試說出她內心的感受。
【編按:作者為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鄧軍樂 (Kelvin)】

VCG圖片

「對!只要發現到他的功課有絲毫不整齊或錯漏,我就按捺不住怒火。我會不斷擦掉他寫的字,要他重新再做,直至完美為止。」她面露疑惑,似在透露自己亦對自己的憤怒摸不著頭腦。

「所以,每次令你『無名火起、像鬼上身般』的,都是因為他做的功課有瑕疵。似乎能否做到完美,對你來說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我嘗試引導她探討「完美」對她的意義。

「當然重要。做任何事也好,都絕對要一絲不苟。這種態度本應從小培養。」她說得振振有詞。

「嗯。做任何事都絕對要一絲不苟,不容許有錯漏。媽媽你不妨想一想,這個想法從何而來?」我問。

Sam媽媽思考了好一陣子。最後,她以不太肯定的語氣回答:「我好像從小已有這個想法。」

各位爸爸媽媽,你們又曾否經歷過這種因按捺不住自己的怒火而說出傷害了孩子自尊心的說話、就如「鬼上身」般的情況?

VCG圖片

其實,精神分析學家為這種「鬼上身」的現象給予了一個有趣的名字 – “Ghost in the nursery” (中譯「育兒室的幽靈」)。父母的憤怒情緒特別容易被孩子的某個行為激發,其中一個原因,大有可能是孩子的某個行為觸碰到了父母心靈上的痛處。孩子的表現喚起了父母埋藏在潛意識的痛苦、委屈、恐懼、憤怒甚或是羞恥的兒時記憶。當這些不堪回首並帶有強烈情緒的記憶再次一湧而至,便會左右父母的行為,讓悲劇在下一代重演。

以Sam媽媽為例,經多番傾談下,發現了她之所以難以控制自己對孩子「有錯漏」、「不完美」的怒火,是源於童年時,自己亦曾是在父母的完美主義下成長的受害者。每當她把字寫歪了一點、英文字母筆劃未有完全緊貼格線,甚至只是在寫同一個字時用了兩次橡皮擦,她的爸媽便會使勁地用鐵尺拍打她的手掌。對Sam媽媽來說,小時候每次做功課,都是一件苦事。

她回憶道:「當時的我,不論用多大的努力去做功課,只會換來兩行淚水及一雙腫腫的『紅掌』。那是一段很痛苦的回憶。」

VCG圖片

據 Fraiberg、Adelson及Shapiro (1975) 所說,若父母未能「消化」童年時的創傷記憶,心理上的自我保衛機制便會啟動,把這些心靈痛楚隔離、壓抑。這些痛楚本來已經不再被看見、聽見、感覺得到,一旦孩子的行為重新喚起了父母這些已埋藏的痛楚,父母的心理上便會承受一定程度的威脅和不安感。為了抗衡這種痛楚,父母便會潛意識地與自己的父母產生認同作用,不自覺的對孩子做出當年父母對自己做出的行為。因而,舊有的教育模式會被套用到下一代,讓上一代的悲劇重演。情況就如幽靈從一個人身上轉而附上了另一人身上般。

因此,父母在學習如何調節自己對孩子的憤怒情緒前,不妨先了解一下觸怒自己的源頭是甚麼。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孩子的哪一個行為最容易觸動到我們的負面情緒?當這個行為出現後,我們是如何應對及教育孩子的?而這種教育方法又是從哪「學習」而來?與自己的童年經歷又有何關係?

VCG圖片

覺察到自己的兒時回憶及伴隨而來的情緒再次湧上心頭時,我們不用刻意迴避,反而可以認真感受一下這種情緒、擁抱一下這個被埋藏而久的你,然後嘗試用寬恕及包容的心釋放自己,繼而釋放孩子。

最後,請輕輕的問自己一句:「我願意好好保護孩子,免孩子重複承受我兒時的那段痛苦經歷嗎?」

 

 

*以上故事人物純屬筆者據資優教育及心理輔導經驗而創作出來的虛構個案。

參考文獻

Fraiberg, S., Adelson, E., Shapiro, V. (1975). Ghosts in the nursery. A psychoanalytic approach to the problems of impaired infant-mother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14(3), 387-421.

作者簡介

鄧軍樂 (Kelvin)

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現於香港科技大學資優教育發展中心從事資優生心理輔導及家長教育。他積極提倡品格及情緒教育,並深信千里馬,也要依靠伯樂的知人識才,方能舉蹄奔馳,發揮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