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言語治療分理解及表達兩部分 唇、舌、下顎皆影響口肌 

撰文:陳樂希
出版:更新:

在小朋友的言語發展上,不少家長都十分關注口肌發展的問題。言語治療師梁家鳯就指,言語治療分為理解和表達兩部分,口肌有問題無阻小朋友發展理解能力。而針對口肌發展問題,言語治療師會關注嘴唇、舌頭和下巴三部分,家長可從日常飲食習慣著手。
攝影:陳樂希

(VCG圖片)

口肌問題不影響理解能力

梁姑娘指,言語治療的「理解」和「表達」兩部分中,理解是最重要的,因為小朋友要先理解,才做到表達。在理解部分,主要是認字的層面、腦部如何吸收知識、能否理解並執行指令,以及用身體的方法表達自己明白對方的意思。所以口肌能力較弱不會阻礙小朋友理解能力的發展。

而言語表達的部分,口肌發展問題是其中一個令小朋友未能用言語表達自己的原因。言語治療師會關注嘴唇、舌頭和下顎三部分。

嘴唇

在小朋友初學說話的階段,他們第一個發音通常都是「ma-」或者「ba-」。這代表開始發展合唇能力。要衡量這能力有沒有問題,梁姑娘建議家長可以觀察小朋友會否經常流口水,或者他們講「mama」、「baba」時嘴唇能否閉合。

如果要練習合唇的能力,家長可以參考「吹飲管」的遊戲(稍後會有影片示範,敬請留意),讓小朋友的嘴唇可以閉合不漏風。合唇時我們左右兩邊的肌肉都需要配合移動,所以當合唇做得好時,其實都在幫助自己控制口中的肌肉。

下顎

其次言語治療師會留意小朋友的下顎活動能力,包括能否張開口發出「a-」、「o-」以及拉橫口發出「-i」、「-ie」的音節。這些音節都在控制我們的下顎做出咬合的動作。梁姑娘不建議家長在小朋友年幼進食時把食物剪得很碎,基本上兩歲半的小朋友都已經可以吃到「大人餐」。吃得太碎,會令小朋友下顎兩旁的大肌肉發展得不太好,令說話模糊不清。如果小朋友兩邊臉頰的肌肉太鬆弛,或者力量不足,都會影響他們說話的清晰度

舌頭

最後,舌頭的活動能力會影響大部分聲母的發音。例如有小朋友會將「哥哥」說成「Dor- Dor」。梁姑娘指小朋友3歲半後還出現這個情況,就代表舌頭的發展有問題。這個情況是小朋友將舌頭向前移動了,將「K-」音成「D-」音,要解決問題,可以從飲食方面著手。

1. 當我們吸啜飲品時,其實是在訓練舌頭向後移動的動作,所以在喝飲品時,家長可以留意小朋友的舌頭向後移動的動作是否做得好。

2. 不要讓小朋友咬飲管,因為舌頭向後移動得不好時,他們需要用牙齒和舌頭前方借力。

3. 當小朋友吸啜飲品時,要抓著飲管的末端,放在嘴唇上吸啜。

4. 吸啜時家長可控制飲管的大小。珍珠奶茶的飲管較粗,小朋友更容易吸啜;熱飲的幼飲管,就可以訓練小朋友的舌頭向後移動的動作。

5. 家長也可以控制飲品的濃稠度。水是最稀也是最容易吸啜,當小朋友飲水完全沒有問題時,就可以增加飲品的濃稠度,例如可以飲橙汁,或者乳酪甚至布丁,讓他們的舌頭向後移動時多用力,訓練舌根的活動能力。

喜步兒童成長中心的言語治療師梁家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