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訓練】家長急救孩子「漏口」六招|博士媽媽

撰文:博士媽媽
出版:更新:

相信不少家長曾遇過,小朋友年幼時,叫「媽媽」時變了「媽、媽、媽」。如果小朋友在2、3歲,未能流暢以口語表達意思,說話偶爾口齒不清、「口窒窒」,這未必是真口吃。隨著年紀漸長,孩子的語言能力提高,至3歲半左右應可減低假口吃情況,但若情況持續至4歲以上,家長則別掉以輕心,需多加留意,甚或要找言語治療師作評估了。

(Getty Image)

「口吃」、又俗稱為「漏口」,是指說話不流暢,一般人在緊張時,偶爾亦會說話不流暢,那是正常的。但如果說話時經常表現異常緊張,喉嚨肌肉收緊,並有眨眼、嗡鼻等小動作出現,就必須多加留意,這可能是患有口吃問題。

一般來說,口吃患者說話會有2個常見徵狀:

1.重複聲母或詞語

例如:「/e/.../e/.../e/...而家我哋去餐餐餐廳食飯」

2.把語音拖長

例如:「書【shshshsh】包」,時有語句窒礙或中斷,例如:「【停頓數秒】超級【停頓數秒】市場已經關門」。

(VCG圖片)

口吃無藥可醫嗎?

不少人認為口吃與心理狀況有關,不過醫學界至今未有定案,目前醫學上尚未有藥物可根治口吃。

了解孩子口吃原因

要改善情況,父母必須正視問題,多了解分析小朋友口吃的情况,觀察問題是否經常出現在某種場合、在某些人物面前、又或是由於某些話題,例如是在嘈吵的環境下、公開演說,或是與不相熟的人說話等。當家長認清小朋友的口吃原因,便可協助小朋友放鬆情緒、調整心理,避免過度焦慮,減低壓力,營造一個自然和諧的說話環境及氣氛,減少口吃的發生。

(VCG圖片)

除此,我也有一些貼士與家長分享,在日常生活中協助孩子改善口吃:

1. 鼓勵放慢說話速度,學習慢慢組織句子。

2. 配合音樂,加強節奏感的訓練。

3. 耐心聆聽孩子的說話,與他們保持適當的眼神接觸、注意他們的身體語言。

4. 多給予笑容及鼓勵,減低孩子的不安感。

5. 訓練宜由淺入深,由詞到句,由短句到長句。

6. 與孩子多玩講故事遊戲,提高其敍事能力。

當家長發現孩子口吃情況持續無改善,甚至影響到社交生活,家長在需要時應尋求專業的言語治療師,讓孩子有系統地訓練口腔肌肉。還有一點需謹記!家長及身邊的人千萬不要嘲笑口吃的人,此等行為是會嚴重打擊患者的自信心,家長應多鼓勵孩子多說話,從旁協助他們改善口吃問題。

秦蓁博士 Joyce chun(專頁:博士媽媽

香港大學言語及聽覺科學系博士,身兼言語治療師、新加坡卓薈國際幼稚園校監、社企創辦人於一身,育有兩仔一女,愛鑽研孩子成長,常透過小把戲訓練學生及孩子,開設「博士媽媽」facebook專頁,與家長分享育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