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共讀】怎樣選好的繪本?依書直讀? 解答共讀的五大疑問

撰文:撐場來稿
出版:更新:

親子共讀的好處不止能陪伴孩子的成長,也能啟發父母去共同探索世界、感受生活。

【文章原刊於01撐場,歡迎下載香港01 app,與更多作者一同討論喜愛話題。】

人人都說親子共讀對孩子好,對家長更好。小兒子快兩歲了,很想和就讀K3的哥哥「共」讀,但我和ABC先生既要應付兩個仔遞上的本本童書,亦要進行雙語加混齡教育,所以開始覺得吃力。

幸好,最近大兒子的幼稚園舉辨了一場聯校繪本講座,請來「綠腳丫」發起人柯佳列(Kenny)作主講,解答我多年來(快六年!)對親子共讀的一些誤解和迷思。

兩歲的小兒子與就讀K3的哥哥共讀。(作者提供)

Q1、親子共讀愈細開始愈好?

我家相信兒童繪本是好的,就連為大兒子選擇幼稚園都是以繪本教育出發。Kenny未開始入題就開宗名義說,培養共讀的最佳時機就是6歲前。大家都明白升小學後,小朋友會有排山倒海的功課和測驗考試默書,試問孩子還有時間或父母又有心力與小朋友共讀嗎?

當然,並不是每位小朋友都能坐下來聽故事。好像我家的孩子,大兒子很愛書,但小兒仔卻相反,他見哥哥每晚睡前都拿書來讀,就嚷着叫我和先生伴讀。自自然然,小兒子便有樣學樣,不出半年,他已經有自己喜歡的童書,也有自己喜歡坐着看書的位置了。

對於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若果只有一位孩子,但他又不願拿書來閱讀的話,就得靠家長的作模樣,父母書不離手,孩子也會一樣。相反,若父母身教做得不好,也請勿期望孩子會自己閱讀。

培養共讀的最佳時機就是6歲前。(Gettyimages/視覺中國)

Q2、親子共讀=講故事?

記得大兒子年紀愈小,共讀時我就愈講得眉飛色舞,每句說話都有抑揚頓挫,神情手勢亦很多。我以為我落力演出,就會讓他更加喜歡閱讀故事。可是,小兒子卻完全不受這套演出,不給情面地溜走了。再試幾次後,我已經覺得氣餒。

Kenny就徐徐地即場示範如果單用聲音的強弱、高低、長短來朗讀幾本繪本。只要認真讀出,讀而不板,語速適當,快慢有致,在適當的位置停頓就可以。當你愈讀得多,就會愈有信心,愈有感情,也愈有韻致,更建立起語感來。不知不覺間,孩子亦會開始覺得有趣味。

越讀得多,就會越有信心,越有感情,也越有韻致。(Gettyimages/視覺中國)

Q3、讀書面語還是口語?

講起朗讀,很多家長都跟我一樣,不知應該是依書直說,一字不改地讀出,還是自動轉為廣東話好。

如此的迷思,皆因市面上絕大部分的繁體中文繪本,都是台灣入口的(無論是當地創作或是台式翻譯本),而香港本土繪本實在少得很。所以,文字理應是按照國語語音的規律來書寫,與港式書寫顯然不相同。某些詞彙對於香港家長來說是相對地陌生,讀起來也文謅謅,覺得不通順。

閱書無數的Kenny卻認為照廣東話來讀是絕對沒有問題。若自己讀了幾篇也不順暢的話,就不要硬來。這時候便無需執着照讀,停一停,想一想,改幾個字吧。

Kenny即場朗讀的一篇文章,正是美國作家Robert Munsch在1986年出版的《永遠永遠愛你》(《Love You Forever》中文版,林芳萍譯),這是描述一對母子在傳承愛的故事。故事中的八個成長階段是重複着類似的節奏和內容,所以就算家長讀出「摟在懷裏」和「卧室的窗」等句子,對孩子來說,都會覺得親切和不抗拒。而且,全書重複着一小段「我永遠愛你,我永遠疼你,在媽媽的心裏,你是我永遠的寶貝」。Kenny他只把「疼」改為「鍚」,其他一字不改。

另一本Kenny朗讀的是Anthony Browne的《我媽媽》(《My Mum》中文版,何儀譯),都是以「我愛我媽媽,她也永遠愛我!」為主題,利用孩子的口吻來描述他十項全能的媽媽。例如「手藝不凡的廚師」,「技藝精湛的雜耍員」等,這句子對小朋友來說是絕不淺白,但圖畫卻完全呼應到文字,而反複的句子和幽默的比喻亦能抓住孩子的心。所以Kenny認為家長不要低估小孩對新詞彙的理解能力。

回想以前自己讀得不夠順暢,應該大多是我事前未做足功夫吧。

繪本的圖畫能完全呼應到文字,反複的句子和幽默的比喻亦能抓住孩子的心。(Gettyimages/視覺中國)

Q4、閱讀=悅讀?

以上的問題絕不會發生在ABC先生上。讀英文繪本,他是依書直說,有時兩個兒子翻來翻去,他就跳頁照讀,沒有異議,看似很隨意。反觀,我有時就忍不住出認字,認知題來考大兒子,我逐字逐句去唸,想他認真聽,卻不知不覺間把繪本當作閱讀理解,但這不是學習任務呢。

回想什麼是繪本,顧名思義這就是「畫出來的書(Picture Book)」,它靠的不是文字,而是圖畫。最極端的就是無字書,大家單靠圖畫,還可以知道整本書的故事內容在說什麼。所以好的繪本總是能夠讓小朋友一翻再翻,在每個頁面裏放了許多文字敘述書內的圖像和情節。精心的設計和鋪排,讓每一次父母伴讀和小朋友每一次翻閱時,都會有不同的驚喜。

所以,接觸繪本在孩子的心中,是跟玩具一樣有趣。

Kenny舉出《鳥有翅膀,孩子有書》和《我吃拉麵的時候》這些例子,光聽到書名,就讓人忍不住好奇問這是一本什麼樣的繪本?繪本透過圖畫的傳達,往往可超越文字的表達,其想像空間更是無限,也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

經Kenny的提醒,單是書名頁(翻過扉頁後,印有書名、着作者、插圖者、譯者、出版者等資料)已經大有學問。有時封面設計可能充滿市場商機的計算,選書時大可留意一下書名頁。例如《紙箱裹的人》,書名頁比扉頁的圖像色彩簡單,但佈局更細緻,這樣的細節更能決定全書的深度。

好的繪本總是能夠讓小朋友一翻再翻。(Gettyimages/視覺中國)

Q5、如何選書?

大家都深明繪本在幼兒教育上的神奇功效。正因為在孩子看書時,他們的品格未定,但求知慾、好奇心和模仿力強。所以從語言到故事,從繪畫到內容都必須謹慎。Kenny幾乎每場講座都被問到:如何為孩子選擇繪本?

Kenny強調兒童文學的三要素︰真、善、美。

真的情感和知識

善的性靈和追求

美的意境和語言

在注重優美的語言和趣味的故事的同時,一定要為孩子未來的人生培養好的人格和修養,亦守護代代傳承的文化,為他們留下美好的共讀回憶。

真、善、美,不能單靠以上的三言兩語能完整述說,但我深信一本讓人莞爾的繪本,不止能陪伴孩子的成長,也能啟發父母去共同探索世界、感受生活。這也是我十分投入親子共讀的原因,它彷彿讓我再成為小孩,再一次成長。

親子共讀過程中,還是避免不了有挫敗感。像我和老公喜愛的《愛心樹  (The Giving Tree)》和《The Little House》,不是每本抱回家的經典書籍,兩個兒子都喜歡讀,但一本繪本,包含的不止是故事的質量,還承載了親子的快樂,但願他們日後再讀到這些故事時,偶爾想起當年與父母的共讀時光。

一本繪本,包含的不止是故事的質量,還承載了親子的快樂。(Gettyimages/視覺中國)

內容提供:Make A Wish

【編按:文章題目為編輯所擬,原題為「關於親子共讀的N個為什麼」​】
(以上文章內容均屬用戶提供,香港01不為任何用戶內容而衍生或遭受之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