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專訪香港鄧鏡波書院校長陳永堅 了解關懷與禁毒

撰文:謝德勤
出版:更新:

為人父母都想自己的子女可以過健康快樂的生活,但當子女接觸毒品,家長該如何應對?身兼香港鄧鏡波書院校長和禁毒常務委員會禁毒教育及宣傳小組委員會主席陳永堅認為,要讓子女遠離毒品,要先多一點日常關懷和溝通。
攝影:龔嘉盛

陳校長指,根據保安局禁毒處藥物濫用資料中央檔案室的統計資料,整體被呈報的吸毒人數近年雖然持續下跌,但是隱蔽吸毒問題仍然存在,2019年的毒齡(即由初次吸毒至被檔案室呈報機構呈報的時間)亦上升至5.5年。吸毒地點多為自己或朋友家中。他續稱,冰毒及可卡因是近年最常見的危害精神毒品,而21歲以下被呈報的吸毒者最常吸食大麻,朋輩影響及生活壓力則為主要接觸毒品的原因。

大麻的迷思

隨著個別海外司法管轄區將消遣用大麻合法化,可能令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對大麻有所誤解,以為吸食大麻不會上癮,更可達致放鬆、減壓等效果。陳校長並不同意:「毒品有3個特性:容易上癮、容易被濫用,以及對個人和社會有危害性。大麻完全符合毒品的定義。」

「吸食大麻的那一瞬間可能覺得很放鬆,但當你清醒過來,造成壓力的來源依然存在。大麻絕不是解決壓力的方法。」至於有人表示香煙亦會令人上癮,從而質疑「大麻是毒品」的説法,陳校長說,大麻可令吸食者產生幻覺、智力受損、焦慮、抑鬱等,所造成的精神損害嚴重,兩者不能相提並論。

陳校長表示,大麻和香煙對身體所造成的損害不能相提並論。

學校和老師的角色

陳校長表示,要令學生遠離毒品,必須鼓勵學生建立正向的人生觀。學校應從預防教育角度出發,讓學生認識毒品及其帶來的禍害。學校可透過課程及聯課活動,向學生提供正面生活及拒絕毒品的訊息。

此外,很多學校積極參與「健康校園計劃」以加強禁毒教育。該計劃除了包含測檢的元素外,亦能培育學生的抗逆力及加強對家長的培訓,例如如何管理時間和情緒等,促進親子關係。近年不少學校也參加了由禁毒基金撥款資助的「參與體育、拒絕毒品」計劃,由學生自行組織與體育及/或健康相關的活動,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及對運動的興趣,令他們更能堅決拒絕毒品。

家長應該如何面對

家長應多花心機陪伴子女,分擔他們的煩惱及壓力,子女自會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遠離毒品誘惑。

不少年輕人的壓力與家庭有關,例如誤以為只有學業成績優秀才能滿足家長。陳校長認為,父母應該多和子女傾談,了解及協助子女紓緩壓力,同時亦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學習處理自己的壓力和情緒,避免對子女構成更大壓力。「父母需調節對子女的期望,切勿視學業成績為成敗的單一標準。除了應教導子女學懂分配時間學習,更應多角度欣賞子女的潛能,避免負面批評和與他人比較,並教導他們為自己建立合理目標,以免他們將過多壓力施加於自己。」陳校長認為,為子女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和締造和諧融洽的家庭,自然大大減低吸毒的誘因。

陳校長指,家長可從子女的外表及生理反應等方面分辨他們有否吸毒。「吸食大麻的人士,身上可能依附著濃烈的氣味。另外,眼睛出現大量紅筋、神情呆滯等均是吸食大麻的癥狀。」如果家長懷疑孩子吸毒,難免會充滿擔憂、憤怒等强烈情緒,然而保持冷靜才能幫助孩子遠離毒海。「發脾氣是大忌。家長應嘗試理解孩子的處境,找出並協助他們解決所面對問題。最重要是保持幫助孩子的心態,而不是禁止和壓制,讓子女感受到家人能幫助他們。」陳校長補充,家長可致電禁毒熱線186 186或 WhatsApp / 微信 98 186 186 尋求協助及獲得資訊。

最後,陳校長認為家長平日的溝通及關懷是關鍵,更可通過日常溝通讓孩子認識吸食毒品的禍害,「教導孩子建立正面價值觀、自尊心以及抗逆力,鼓勵孩子擴闊社交圈子,自然會淡化來自朋輩之間的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