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樂器有目的未能享受音樂 鋼琴家羅乃新:不少家長逼得孩子太緊

撰文:李紫銘
出版:更新:

羅乃新(Nancy)曾是城中不少音樂名人的鋼琴老師,其出色的技巧師承杜蘭夫人。作為鋼琴演奏家,她到處周遊列國演出,但作為教琴老師的角色,就是一名與學生的同行者,很多時,她不單是傳授鋼琴技巧,更會和學生談學業壓力、政治、聽學生訴苦,但遺憾的是,並非每個小朋友都能享受到音樂帶來的美好一面。
攝影:黃寶瑩

競爭比賽頻密 學樂器反而仇恨音樂

Nancy目前已比較少教小朋友鋼琴,在她自己學琴的「咸豐年代」,沒有太多引誘,例如電視、電腦等,因此自己無聊時就彈彈琴,加上當時較少人學樂器,大型的比賽只有校際音樂節,當時的環境配合令自己得以享受音樂,即使與英藉老師杜蘭夫人語言不通,但仍能以音樂作為媒介無礙交流。

Nancy直言雖香港有不少家長讓小朋友以享受音樂作為接觸樂器的出發點,但整體社會風氣、制度仍是在泯滅音樂與小朋友的緣份,不同的音樂比賽每個月也有,考級、入學「show quali(qualification)」文化令學樂器成為另一個壓力來源,不少家長也會逼得小朋友太緊:「左手彈50次,右手彈50次,兩隻手再一齊彈50次,如果錯咗一次又要由頭嚟過!」試過自己去教琴時,全程沒有碰過琴,聽小朋友訴苦,當中更不乏一些個案,是小朋友為求應付家長,只求盡快考到8級了事,更有身邊人停留在當初學樂器的陰霾:「當年啊媽逼我學琴,我自己同自己發誓,I'll never touch the piano again.」

音樂基因未能流傳 親子關係更勝一切

育有四名子女的Nancy直言自己很「失敗」,皆因自己四名子女都未有以音樂作為人生的主旋律,一直強調學樂器是要令小朋友享受其中的Nancy直言敵不過「要求」的底線,憶述當初嘗試教自己小朋友時仍會有暴躁的時候,但沒有理由為了讓小朋友精通一樣樂器,而放棄自己更重視的親子關係,而且人生有很多條路,他們現在各自的生活也很豐盛快樂。

學樂器是一種矛盾 香港小朋友太乖

學樂器為甚麼會充滿挫折,或者與音樂充滿矛盾的特性有關。Nancy最欣賞香港小朋友學樂器夠認真,外國小朋友便做不到這一點!而要享受樂器是十分矛盾的,第一步還是要努力達到一定要求,皆因沒有理由彈到五音不全也享受其中。

音樂是人類意識形態的一種表達,在音樂的世界中經歷現實生活中沒有經歷的事,因此是需要衝出框架,用情感和想像力賦予音樂生命。Nancy曾經在廣州大師班教小朋友,她叫小朋友在彈奏某曲目時想像一下自己作弄其他人的調皮畫面,她還記得說完後小朋友馬上目瞪口呆,Nancy再問:「其實你有沒有試過不乖。」小朋友立刻斬釘截鐵地答:「沒有!」。她認為部分內地和香港的小朋友「太乖」,很多時都是跟指引、聽命令去學琴,自己當時則是抱另一態度,不停去鑽研用甚麼方法才可以最快做到同樣效果,其實並不是甚麼厲害的事情,直白地說就是因為懶,但人類是因為「懶」才會進步。

看見學生享受音樂最感動

談及自己的教琴生涯,Nancy亦很老實地說,有時因為部分家長的態度而令自己卻步教琴,以往不時被學生家長話:「Miss唔好同佢講咁多呢啲嘢(非與鋼琴相關)」,亦試過被家長「炒魷魚」,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學生父親的說話,是十分傷人的:「如果我個女繼續跟你學,佢叻極都係好似你咁!」

+1

目前有教成年人班以及壁屋監獄年輕人的Nancy則十分享受當中的過程,成年人班的學生來自各行各業,有律師、醫生、紀律部隊,都是一些對音樂有興趣的人士,或許他們彈奏得未必十全十美,但他們投入並享受著音樂的氛圍;而教育壁屋監獄的年輕人,更令Nancy體會到不少有才華的年輕人只是欠缺一個好的家庭背景及引導而墜下深淵,不少在囚學生透過音樂重拾自信,出獄後仍與音樂有切不斷的牽絆,更有不少感人的故事在當中發生,音樂的力量與魅力是足以改變一個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