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棺材店拍短片】 81歲老闆看淡生死:人去咗就乜都唔知啦

撰文:李欣愉
出版:更新:

廖英池,81歲,大發中西殯儀第二任負責人;陳導演,21歲,浸會大學傳理學院三年級學生。看似亳無關連的二人,因為一次拍攝而認識,陳導演租用廖先生的棺材店拍攝了一齣探討生死話題的短片—《長生店》,作品更入團第十一屆鮮浪潮國際短片節本地競賽學生組。今天我們來到位於油麻地的大發,聽聽在這裏發生的往事。
攝影:倫星揚、劇照由受訪者提供

廖英池先生(左)與陳導演(右)

廖先生是順德人,50年代時來港,因為生計而加入殯儀業,當時的負責人是蔣老先生。「當年自己16歲,都有啲抗拒,但搵食艱難都要做。鄉下好唔鍾意呢行,入咗行好耐都唔敢同鄉下講。」入行後,廖先生最先到醫院「搵生意」,看到有親人友人過身,便上前詢問是否需要殯儀服務,聽來是不討好的工作,亦少不免會被指罵。「佢地心情當然唔好啦,經常被人問候老豆老母,都唔會怪佢地嘅。」

廖先生說雖然這是一門「賺死人錢」的行業,但亦需要存在,他回憶很多人第一次經歷親人離世,都十分徬徨:「咩程序都唔知,死亡證又唔知點拎,我咪教佢地點樣租爐(火化爐)點樣搞土葬,做呢行,平時飲茶食飯都唔會搵,有事就周圍摷你。」

《長生店》劇照

陳導演執導的短片《長生店》講述一段發生在棺材店的父子情,其中一幕還是小學生的兒子,放學後回到店裏,生氣地把書包擲在桌上,說沒有同學邀請他出席生日會,父親黃鴻發表示因為自己做殯儀業,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沒有人喜歡,但每個人都需要。劇情如此,現實又如何呢?

廖先生卻說現實並未發生相似的事情。他有一名女兒,小時候偶爾會到店裏打發時間,不抗拒亦不特別喜歡:「佢有時會落嚟,佢都唔驚,不過唔鍾意上香,佢嘅同學都知道我做殯儀,一直都無投訴。」畢業後,女兒曾經短暫到店裏幫助,卻大表沉悶:「佢試過幫手安位買位,做左個零月,覺得好悶,話似坐監,每日十幾個鐘又無得放假,話以後都唔搞啦。」

最後,女兒選擇了金融行業,對經營了65年的大發後繼無人,會否覺得可惜?廖先生對此看得淡薄:「我都希望佢喺度幫手,但興趣呢家野,佢唔鍾意都無計,你不能夠逼佢,大家面阻阻就無癮啦,上一代老豆老母就得,我地呢代唔得啦,咁高壓會爆煲嫁。」雖然女兒拒絕接手,但亦曾介紹有需要的朋友到大發。

最心酸的一幕,是年輕是父親親手處理因意外過身的妻子,相隔多年,長大的兒子又親手處理過世的父親。而大發店裏有這樣一個水牌,列明每一個儀式的進行時間、出發醫院和墳場,廖先生亦曾經在這塊水牌用金粉寫上表姐和表姑的名字。

或許看慣生死,廖先生對傳統觀念和儀式都十分豁達。《長生店》片中,長大後的兒子與年老的父親笑說日後的殮葬安排,父親棄用傳統木棺材和土葬,選用環保棺材和海葬,環保又便宜。現實中,廖先生從沒跟女兒討論,更認為一切儀式應交由子女決定,更說土葬也未必是好事,處理不好的話,在泥裏腐臭也不知,倒不如火葬,更乾手淨腳:「佢鍾意點搞就點搞啦,話定都無用,我又唔知佢第日會唔會移民,經濟如何,傾都係盞搞,傾咗只會令佢精神負擔重啲。人去咗就乜都唔知啦,燒都唔知啦。」

店裏惟一的忌諱,是並未放置廖先生一家人的照片:「入到黎買棺材都唔開心,心情都唔多好啦,重睇你全家褔做咩呢。」

陳導演拍攝前和記者訪問前,都以為從事殯儀業的都會十分傳統和諸多忌諱,例如拍照不能開閃光燈、店裏陰氣重、長駐對健康不好等等。事實上,大發店裏燈火通明,縱使放滿棺材或設有骨灰暫存,亦亳不有陰風陣陣感覺,不過廖先生說只是各處鄉村各處例:「我地呢間叫無禁忌,影下相有乜所謂,平時都有好多鬼佬係出面影相。」

決定以殯儀業為題材後,陳導演和製作團組四出尋找可供拍攝的棺材店,但按表訪遍紅磡數十間長生店亦吃閉門羹,更作最壞打算,花錢搭景及買棺材,幸好最後找到開明的廖先生,拍攝才得以順利完成。

《長生店》
父因和子女間的溝通向來需要花心思學習,導演以殯儀業切入,把一對疏離的父子透過經歷生死而重新認識。影片入圍鮮浪潮國際短片節學生組。
放映日期:3月29日
放映時間:9:50 pm
地點:油麻地電影中心
購票:http://www.cinema.com.hk/tc/movie/details/9560

店裡的棺材因應不同的設計款式各有命名,如欖箱、日箱、蝴蝶、蓮花、八底、拱蓋和包角。因為拍攝,陳導演現時對棺木亦甚有認識,廖先生又笑說 欖箱體型龐大,就如大飛般把遺體走私運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