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義工藉舞台劇 讓基層兒童站出來 道出貧富懸殊困境

撰文:陳樂希
出版:更新:

社會上有家長、教師及不同團體為學童爭取權益,但很少看到一班小朋友,站出來為自己發聲,道出他們所關注的議題。有見及此,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關學聯)與特殊學習需要權益聯會(SEN權益會)合作,召集一班90後義工,以《兒童不兒》為主題,為基層兒童編寫兩齣圍繞「貧窮」的舞台劇,提供一個平台讓他們發聲。劇中演員都是6至12歲的基層兒童,他們可以透過舞台劇把日常生活所面對的困難呈現出來,讓觀眾更了解他們的困境。
攝影:楊程、陳嘉元

在《沒有顏色的彩虹》中,村莊貧窮的一邊,村民一個星期只可以兩個人一個麵包分着吃。
+2

「呢一帶好貧窮,今餐又唔飽肚。小雞喊、小豬叫,打開米缸齊尖叫。」

「呢一邊珠寶成籮,Credit Card會常出鞘。豪宅裡認真妙,全是精英的世界。」

這班基層小朋友唱的,是《沒有顏色的彩虹》中的其中一首歌。他們每個星期都會聚首一堂,記好台詞、歌詞和舞步,努力綵排舞台劇。劇中,他們身處於一條以高牆分隔開貧、富兩邊的村莊,資源分配極度不均,兩邊村民過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20年之後,可能不會再有人認為童年是最開心的。
《沒有顏色的彩虹》編劇 賀卓軒
《沒》編劇盧嘉麗每次綵排都會落場指導小演員。

編劇賀卓軒認為,我們長大後出社會工作辛酸不少,對比起小時候讀書的時光,總會覺得童年是最開心的,但眼看現今社會的貧窮問題愈趨嚴重,學生學習壓力愈來愈大,更說「20年之後,可能不會再有人認為童年是最開心的。」

另一位編劇盧嘉麗指,他們將一些基層小朋友在現實中遇到的情況寫進劇本中,例如家境清貧得沒有電腦無法完成家課、因家境貧困而被受歧視等,希望將基層小朋友所面對的困境呈現在觀眾眼前,引起社會更多關注。

《沒》一劇中出現小朋友在街上遊行示威的場面,是執行舞台監督張樂兒最深刻的一幕,「我們很少看到小朋友站出來為自己發聲,那幕很深刻,因為他們高呼口號,就像被教育制度壓逼到要找個渠道抒發不滿」。

《沒》中小朋友示威的場面,是執行舞台監督張樂兒最深刻的一幕
《沒》導演李浩東每次綵排都要像訓導主任般控制現場秩序。

小演員們都十分投入綵排,演起戲來也有板有眼,原來他們已經籌備了大半年,每個星期綵排一次。《沒》導演李浩東和負責音響的Andy都在大學時參與過戲劇演出,跟大學同學合作當然得心應手,但對着這班「馬騮仔」,他們形容是「一場搏鬥」,每一次都筋疲力盡。除了希望小朋友能跟隨他的指令順利進行綵排,李浩東更希望小朋友們能自動自覺投入舞台劇當中,好好享受舞台。

我相信每個小朋友,無論窮困的、富裕的,都應該有同等的機會參加課外活動
《被偷走的鞋》編劇 張曉怡

無論富或貧 人人平等

另一齣劇《被偷走的鞋》的導演陳慶澤和編劇張曉怡,也曾在大學時參與過戲劇演出。他們希望自己曾經在舞台上取得的成功感,這班小朋友也可以感受得到,成為他們兒時一個美好的回憶。張曉怡更指:「我相信每個小朋友,無論窮困的、富裕的,都應該有同等的機會參加課外活動」。

《被》編劇張曉怡希望舞台劇能夠灌輸小朋友正確的價值觀

《被》是講述一個小學生因自己居住於劏房而感到羞愧,所以跟同學撒謊說自己住在私樓,不希望同學疏遠他。這故事本是張曉怡從網上看到的,但原來劇團其中一位小演員也有同樣經歷。她希望這次舞台劇能夠灌輸小朋友正確的價值觀,讓他們知道「雖然自己在一個比較惡劣的環境下長大,但這不值得我們感到自卑」。

一班90後以業餘的身分、義務的方式,熱心帶領基層小朋友參與舞台劇,無條件付出加上無限耐性,實在難得。雖然途中曾有放棄的念頭,但慢慢看到小朋友由一盤散沙,到能互相合作,有意識地準備綵排,他們都十分欣慰,感覺能把他們連繫在一起。

小演員們都十分用心練習唱歌跳舞。
+9

張樂兒特別提到「共融」二字。她指劇團中有不同特殊學習需要的小朋友,當中有着不同的背景,學校很少機會有一個活動可以還讓他們連續相處兩小時,大家一起合作完成一件事,建立自信心。但她在這裏能體會到「共融」,小朋友們都不管對方的背景,合力排好舞台劇。她又感激家長的支持,在家中都會解釋一下歌曲中的大義,讓小朋友更加明白舞台劇所帶出來的訊息。

舞台劇的故事情節都是從小朋友們的真實經歷中抽取出來,希望觀眾看畢能夠認真反思現今香港的貧窮問題。

這班滿腔熱忱的年輕人,衷心希望觀眾看得開心、覺得小朋友唱歌跳舞很可愛的同時,可以認真反思現今香港的貧窮問題,了解基層小朋友所面對的情況。

《被偷走的鞋》
編劇/ 張曉怡 導演/ 陳慶澤

《沒有顏色的彩虹》 
編劇/ 賀卓軒 盧嘉麗 導演/ 李浩東 鄔秉書

地點: 西灣河文娛中心文娛廳
日期: 4月23日
時間:第一節-下午3時正,第二節-晚上7時45分
票價: $140 (學生及領取綜援人士可獲半價)
查詢:26585728(盧小姐)
*門票於城市電腦售票網公開發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