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爸爸去芬蘭3】爸爸創辦另類學校:教育要以孩子為中心 

撰文:黃慧雯
出版:更新:

Kinal在兩年前創辦另類學校「愛童行學園」,推行以體驗式學習,學生大部分時間也不會在課室上課,而是走到戶外,到大自然或社區真實環境,學習如何解難。「回想自己為了考試花了大半青春,但世界在急速地發展,學到的知識到畢業時已經沒有用,不能與世界接軌,這一套在下一代的教育還能繼續嗎?」 這個想法促使他踏出這一步,開辦學校。
芬蘭去年進行教改,推行不分科、跨學科教學的phenomenon-based learning,Kinal覺得這個教學理念跟他相近,於是與另外兩位爸爸阿堅及Vincent專程到當地了解。

育有三名子女的Kinal,跟另外兩位爸爸一樣,在香港長大,一直接受傳統教育再升上大學,但自出來工作後,對教育有不一樣的睇法。「讀咁多年書只為成績,學到的根本用不到,好多知識反而是出來社會後才學識,香港的教育已脫離現實的世界,落後很多。」 在兒子入讀幼稚園後,體會就更深:「當時兒子不喜歡上學,因為要坐定定在課室不可以隨意走動,咁細過就令他失去學習動機很可惜。」

Kinal覺得傳統的教育不能與世界接軌,希望帶女兒走出一條新的路。(潘思穎攝)

Kinal一直有研究芬蘭及德國的教育,也看過很多參考書,希望將適合的一套教學理念帶到香港,3月的芬蘭之旅,初次踏足這個被譽是全球最成功教育體制的國家,又是否如他心目中所想?「芬蘭的教育原則很好,但實質運作不是一般坊間想的,他們沒有一套所謂的芬蘭式的教育,沒有既定課程,也沒有特定的制度,每間學校、每個老師的教學方向也可以不同,老師的自主性很高,我們去到其中一間中學參觀,英文老師好傳統,像香港一樣學生會排排坐聽書,學grammar、做練習,但之後到數學堂,另一老師的style完全不同,學生好free可以周圍走傾偈討論。」

芬蘭老師按學生程度訂課程

Kinal指芬蘭教育的成功,全因老師受到尊重及重視,也相信老師。「在小學階段,會由同一老師任教,有足夠時間去建立關係,而老師的責任就是要將學生教好,無論你用什麼方法也好,學校也只是support老師,讓老師可以教好班學生。」Kinal在當地曾跟一位老師傾談,那位老師說他們教的學生,絕不可能會有「不合格」的情況發生。「老師會make sure每個學生達標,寧願要學得快的學生等進度較慢的,不會以成績為本,也不用考試,因為老師好清楚每個人的進度,他們之間有很多互動,也會照顧到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

延伸閱讀:

【三個爸爸去芬蘭1】爸爸為女兒教育找出路:不要只為考試而讀書

【三個爸爸去芬蘭2】建築師爸爸:靠死背知識已過時!

【三個爸爸去芬蘭3】爸爸創辦另類學校:教育要以孩子為中心 

芬蘭的中學採取分科學習,為學生升學及就業打好基礎,但卻被質疑這種教學模式已經過時,無法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而在去年再推行教改,當中包括「主題式學習」(phenomenon-based learning),採取議題教學法,讓學生探索現實世界的各種現象,綜合觀點分析,思考應對方法。

這套教學模式是透過學習活動融入,為小朋友建立真實性,跟這個世界、社會有連接,不是只有讀書考試,跟我的教學理念很接近,我們會帶小朋友出去,同社會,真實環境有連結,不是單向的接收知識。
Kinal
Kinal(中)與阿堅(右)與芬蘭當地的老師交流。(受訪者提供)

實際體驗勝抄寫

要開拓一條新的路,這裏既沒有測驗考試、也沒有成績可比較,在香港這個以成績掛帥的環境下確實不易,「德國、芬蘭都禁止幼兒寫字,很多研究也指太快執筆寫字影響腦部發展。其實識寫字是否真的重要?舉例好與壞,你識寫但不代表你明白什麼是好壞,最實際就是讓小朋友透過玩的過程去體驗。」這條路走下去會如何,Kinal說大家也不知道,「很多人會問我銜接問題,但要記住,我們最重要並非銜接去大學,而是這個社會,他們每天也走進各個社區與不同的人接觸,就不會有銜接的問題。」

芬蘭現行教育特色:

小學6年由同一老師任教,發掘他們所長。
老師不受教育制度及學校影響,可因應學生進度及需要而編制教學範圍、方式和教材
全國只有公立學校,所得教育資源一致。
老師不需趕課程,不會灌輸知識,而是提高學習興趣。
貫徹-學得快的人可以自己學,學得慢的人更需要幫忙的理念,希望做到「不讓一人落後」(No Child Left Behind)
中學分科學習,按興趣選科
16歲前不考試

芬蘭教改phenomenon-based learning特色:

全面廢除分科學習
採取議題教學法,讓學生探索現實世界的各種現象,綜合觀點分析,思考應對方法
培養學生自我照顧、日常生活技能、數位能力、工作生活能力與創業精神
學生要參與主題式學習課程的設計規劃,還要對自己的學習成果,做出評估,以激發學生積極學習,也增加他們與老師的互動

「愛童行」一班家長與Kinal有緊密的聯繫,經常會相約出外。(潘思穎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