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推武統】台灣或將成為新冷戰下的柏林

撰文:陳宗逸
出版:更新:

5月的台海不平靜,軍事情勢緊張升高,加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因素,導致國際經濟幾近崩盤,帶動軍事緊張的氣氛不斷升高,軍事情勢一直以來都跟經濟的衰退、崩潰有極強烈的連動關係。故此次5月天的台海軍事緊張,事實上是整體國際經濟動盪的一個結果,而中美之間角力,也是整體國際局勢改變的前聲,台灣僅僅就是受到波及,夾在二強爭霸之間的一個支點。

5月中旬,美國國防部對外透露一份叫做「大開眼界」(Eyes Opening)的兵棋推演結果,結果顯示一旦在2030年,中美在太平洋引起海戰,美國海軍將全面敗給中國海軍,且一旦局勢牽連到美國增援台灣、介入武統台灣的解放軍攻勢,也會遭到全面挫敗,解放軍將會發揮最先進的A2/AD(反介入/區域拒止)的兵力,將美國增援的兵力,阻擋在第二島鏈之外,其中關島將成為無法升空美軍轟炸機的焦黑之島,受到解放軍戰略導彈的密集攻擊,將會無島可用。

美國國防部的「大開眼界」兵推結果顯示,美軍在2030年將會大敗於解放軍,且無法以軍事行動介入台海戰事。(Facebook @ U.S.DoD)

這項兵推,很現實地將解放軍近10年來,用力發展非對稱戰力的「科技膠囊」,發揮到極致。近10年來,解放軍的非對稱戰力、非常規裝備,已經開始大量列裝,包括東風17(DF-17)極音速彈頭載具、東風21D、東風26型反艦彈道導彈等武器,將是相當有效的「反介入/區域拒止」武力,使得美軍弛援西太平洋盟國、特別是台灣的能力,受到相當嚴重的壓制。而此兵推,也關乎美軍將在2030年檢討大型航母戰鬥羣,是否合乎經濟效益的關鍵年。

目前美國國防部傾向在2030年減少航母戰鬥羣開支,僅維持4個傳統超級航母戰鬥羣運作,其餘的戰力空隙,將以較為廉價、迷你的小型航空母艦,可能類似6萬噸級的美國級兩棲突擊艦(America Class LHA)的等級,專門操作短場起降戰機的方式,來維繫美國海軍的航母能量,但是此議論相當引起爭議,美軍內部有許多不同的強烈意見,是否「大開眼界」兵推,是為此政治目的,由軍方跟美國國防部、財政部的一場建軍拉鋸政治戲,目前看來似乎如此。

由於「大開眼界」兵推,推斷解放軍的不對稱戰力,將在2030年有效針對美軍進行A2/AD戰術,故此兵推結果,其政治意味濃厚,也給美軍在相關領域的裝備發展,提供更大空間。(Facebook @ China Military)

而在中國大陸方面,520台灣總統就職典禮當天,有濃厚官方色彩的著名軍事雜誌《艦船知識》,也在網絡上公布了一段名為《2020年台海打擊作戰推演》的計算機仿真影片,片中號稱解放軍能在「24小時內成功入侵台灣,完成解放台灣、統一祖國的任務」。此一所謂「兵推」推出,事實上反應兩極化。有人認為解放軍真實實力比兵推過程要強,且兵推的入侵過程太過簡化,甚至忽視台軍獨立抵抗的力量,也忽視美、日介入的可能性,等於「在迪斯尼樂園情境內」進行兵推。

不論如何,《艦船知識》的看法,不能看作一般中國大陸的武嚇官宣,而有一定程度的可參考性。事實上,此雜誌創立於1979年,由中國造船工程學會主辦,中共十大元帥之一的徐向前親自提名,雜誌幕後財源來自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故此,此次的兵推報道,雖然是一種「軍事藝術論壇製作模擬」的動畫,但是其用兵、入侵、切斷台灣補給線等方式,其實內容也都出現在2018年陸續曝光的美軍兵推中,尤其是美國海軍陸戰隊戰爭學院的支持台灣兵推,幾乎和《艦船知識》所推演的內容與結果一樣。

《艦船知識》雜誌的「2020台海打擊作戰推演」兵推,事實上與美國海軍陸戰隊近年來曝光的解放軍入侵台灣官方兵棋推演,其設定與結果相當接近現實。(Twitter @ War on the Rocks)

台灣軍方每年的漢光演習電腦兵推,是除了火力展演之外,最重要的部份,也是美軍現役軍官會積極參與的秘密部份。台灣軍方在國防大學內,使用美軍至是的「聯合軍區層級仿真系統」(JTLS),計算機與軟件和美軍同級,由熟稔敵方模擬戰術的軍官作為攻方,隨機根據解放軍的最新裝備與戰法,下狀況給予守方,守方則依據台軍目前最新的武力部署,提出解決之道,而在這個攻守約莫一週期間,美軍現役軍官、顧問,則給予攻、守方分別最新的建議,例如新戰術改變、單位編制的問題以及各式的防守問題。

解放軍去年也於微博等媒介,「官泄」軍方的兵棋推演情境照,其中也顯現出台灣島南端圖形的清楚樣貌,其對台登陸的假想與美方的假想相當接近。(摘自微博)

所謂的「兵推」,或稱「兵棋推演」(Military Sumulation)以及「指揮所演練」(Command Post Exercise, CPX)或者是「桌上演習」(Table Top Exercise, TTX),這樣的遊戲,在人類戰爭史上存在已久,即使現今人們所熟悉的象棋、西洋棋和圍棋,都是從古早的「兵推」演變而來。所模擬的狀況,通常僅能作為現實世界的參考,實際戰役中,兵推的幫助非常有限,甚至兵推常常會導致對真實戰況的誤判,而造成悲劇。例如,大日本帝國海軍,在1942年的中途島海戰,就在兵推上犯了極大錯誤,過度樂觀,而在實際戰場上,輸給了原本該慘敗的美軍,日本犯的錯誤,已經是戰爭科學史上的經典,也就是對己方過於樂觀,在兵推上過度輕視敵軍。

由此觀之,「兵推」結果,對於目前的中美對峙、台海局勢緊張,事實上僅存在於政治上的意義,包括威嚇與誤導,實際戰場是否真的會如同兵推一般地進行,令人相當懷疑。歐美國家的兵推,常常將己方的狀態降至極低點,而後極度完美敵方的部署,「以最壞的狀況設想自己會輸」,才能徹底檢討己方戰術、戰略的誤區,而後發揮在實戰戰場上。

而東方國家則不同,因為「面子」問題,公開的兵推象徵了嚴重的政治意義和語言,故台軍的兵推,無論怎麼推,最後都是「藍軍擊敗紅軍」,這就已經將專業的兵棋推演技術,拿來進行政治宣傳,是一種務虛不務實的態度。美軍的兵推結果,互相比較即可看出軍隊文化的不同,而解放軍真正的兵推面貌為何?外界知道的並不多,但是透露出來的訊息,也都是宣傳大於實際。

台灣可能成為中美新冷戰的最前哨,扮演美蘇舊冷戰時代的柏林角色。舊冷戰時代,柏林危機可以動用美軍強大的空中運補能力,來解除柏林軍事封鎖危機,但是新冷戰時代的台灣,能夠獲得同等級的對待嗎?(維基百科圖片/多維新聞合成)

不論近期的兵推政治如何喊話,美國國防部的兵推結果,也導致了某些政治性的影響。例如在兵推之後,美國知名的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智庫高級研究員、以及國務院資深顧問,親台甚至親蔡頗明顯的葛來儀(Bonnie Glaser)就已經對外放話,認為美軍遭受解放軍發展的強力威脅,甚至連介入台海戰事都不可得。在現實狀況下,台海已經是全球最危險、最不穩定的地區,「美國一旦為了介入台海,與中國爆發戰爭,可能會將美國推入核戰的邊緣」。葛來儀的這段談話,已經與兵推無關,而是在暗示隨着科技進步、政治局勢轉驅激盪的狀態下,美軍是否還有能力介入台海戰事,已經不言可喻。

環顧未來10年,中美之間的互相角力,事實上是一場由貿易戰開始,進而推入至「規格戰」(以5G規格為起點,推演到貨幣戰),幕後則是不折不扣的「兩極戰」,也就是新冷戰的開啟。一旦中美之間發起新冷戰,戰場跟舊冷戰在歐陸對峙不同,而是在西太平洋第二島鏈內外的位置。跟舊冷戰時代的德國柏林一樣,台灣將成為新冷戰下的柏林。

舊冷戰時代,柏林在美、蘇兩強的各種兵棋推演的戰略想定中,都是第一個被入侵、毀滅的都市,華沙公約組織和北約組織的歐陸大戰,都是以柏林為中心展開,甚至美蘇兩軍在惡戰中投入戰術型核彈,都是以柏林為中心施行投放,所以,在舊冷戰時代,無論如何,柏林都會被摧毀,所幸現實並未發生。柏林在冷戰結束後,立刻以活躍的創造力、完整的工業供應煉、低廉的生活費用和工資,成為歐洲創新產業的重鎮,與倫敦同樣知名,可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柏林安然度過冷戰危機,於德國統一後,因為地緣等優勢,成為歐陸的新創產業中心,與倫敦比肩。(陳宗逸/多維新聞)

而在新冷戰的時代,台灣扮演柏林的角色,是否真的舉足輕重?舊冷戰時代的兵器科技,和中美新冷戰的兵器科技,差距幾十年,但是從戰略角度來看,台灣的柏林應該要比舊冷戰時代的柏林更為痛苦,因為台灣還有主權問題、以及海島防禦問題,封鎖舊柏林相當單純,盟國端出「馬歇爾計劃」(The Marshall Plan),即可運補、解除「柏林危機」。但是,遇到台灣此種狀態,以往的「馬歇爾計劃」斷然不可能實施在台灣,一旦台灣遭遇封鎖,則是解放軍實施「反介入/區域拒止」戰術的重心,要接近台灣,談何容易?海空以及導彈的封鎖,可能阻擋任何對台灣可能的實質外援,故台灣以往所謂的「撐XX周等到美軍介入」等戰略部署,恐怕都得重新規劃。

台灣能夠如同柏林一樣,安然度過冷戰危機、擺脱成為熱戰支點的地位嗎?如今看起來相當難,加上台灣政府的態度,與當時柏林人的選擇不同。台灣選擇依靠美國、而無獨立自主的防禦、避戰戰略,盼望着戰時能夠得到世界各國的實質援助,但是所有的兵棋推演結果,都顯示台灣戰略縱深過淺,如同柏林一樣,毫無抵擋紅軍的猛烈攻勢,也毫無撤退之處。而一旦僥倖熬過中美新冷戰,台灣要如何自處?柏林浴火重生、成為歐陸的創新產業重心,而台灣的選擇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