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錄:「文革」定性一個字也不能改

撰文:穆堯
出版:更新:

這幾天,中國大陸社交平台熱炒新課改後拿到的部編高中一年級歷史課本。有人指,新的「部編歷史教材」(教育部編寫歷史教材)對「文化大革命」這一歷史爭議事件的定性再度發生了改變,重新「恢復」了1981年《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表述;而在2018年的新課本中,歷史教科書對於「文革大革命」的表述曾去掉了「錯誤發動」的字眼,並將一場「動亂」淡化為「最嚴重的曲折」。

據此,這些聲音認為對「文革」定性的變化意味着一種風向的轉變,意味着北京意識到並扭轉社會上下「左」轉所造成的思想混亂。

不過,此事可能遠沒有那麼複雜。這種願景只是壓抑已久的中國國內自由派一廂情願的想象罷了。

+3

先回到此事的來龍去脈。

其一,人們剛剛拿到手的「部編新教材」高中一年級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延續了1981年「歷史決議」對「文革」的定性。這件事的確是事實。

2018年8月份,中國教育部組織修訂並頒佈了《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並同步啟動各科教材編寫。它規定,2019年秋季學期起,全國各省(區、市)分步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省份,可以於2019年秋季學期高一年級起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2018年啟動高考綜合改革的省份,可以於2019年或2020年秋季學期高一年級起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2019年啟動高考綜合改革的省份,可以於2019年或2021年秋季學期高一年級起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2020年啟動高考綜合改革的省份,可以於2020年或2022年秋季學期高一年級起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

而人們所看到的正是按照新課程編寫的「新教材」。

「文革」期間的宣傳畫。(Getty Images)

其二,這套新教材因為由教育部組織編寫所以稱為「部編教材」,以區別於早前被廣泛採用的人教版教材(大約2006年版本),但仍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

「部編教材」不是對「人教版」教材的修補,而是因應教學實踐的重新編排,其重要變化就在於比較徹底地打破了專題式編排,重新恢復按時間順序編排。

經查,專題式編排的人教版教材高中一年級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基本沒有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既有定性。在第六單元《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國家統一》第21課《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中,《「文化大革命」對民主法制的踐踏》一節的表述如下:

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的出發點是防止資本主義復辟、維護黨的純潔性和尋求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但是,他錯誤地認為中央出了修正主義,黨和國家已經面臨資產階級復辟的危險。為此,他想通過發動「文化大革命」,把「走資派」篡奪的權力奪回來。林彪、江青一夥別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長了毛澤東的錯誤。

中國大陸中學歷史教材有關「文革」的表述變化中,原「人教版」高中一年級《中外歷史綱要》與初中的定性語並不一致。(電子教材截圖)

可見,在「人教版」教材中,毛澤東的「錯誤」和「文革」的「動亂」性質措辭並未否定「歷史決議」的定性。

「部編教材」的確重新恢復了「歷史決議」的定性語言。這是一套全新的教材,有關「文革」的內容依照時間順序被歸入第九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第27課《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中「文化大革命」一小節:

實踐證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而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反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所以,從這一點看,「部編版」教材的確更「忠實」於「歷史決議」。

中國大陸中學歷史教材有關「文革」的表述,2020年高一部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迴歸「歷史決議」上的定性。(微信@大社老記有話說)

其三,在「文革」定性問題上,與「部編版」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相對,最需要「檢討」的不是「人教版」《中外歷史綱要(上)》,而是2019年全國統一採用的「部編版」義務教育階段八年級下冊《歷史》課本。

2017年開始,中國教育部逐步推行中小學部編教材,通知2019年秋季新學期開始,全國所有中小學生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都使用統一部編版教材。當年,學生們拿到的教材《中國歷史(下冊)》第二單元《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第6課《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對「文革」的表述如下:

「文化大革命」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新中國成立後最嚴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它的發動,有複雜的社會歷史原因。社會主義國家的歷史很短,因為在探索中走了彎路。人世間沒有一帆風順的事業,世界歷史總是在跌宕起伏的曲折過程中前進的。

作為對比,其實最受爭議的是部編版初中八年級《中國歷史》(下)對「文革」的曖昧定性,但此次並未改變。(電子教材截圖)

而這才是此次「文革」定性變動中被某些人拿來對比的內容。不過,正如上文所說,八年級(初中二年級)的「部編版」教材早已於2019年獲採用,迄今根本無消息顯示該版「文革」定性語發生更動。

當然,此次高一《中外歷史綱要(上)》對「文革」定性的「恢復」的確值得肯定,只是初中階段和高中階段的用語「定性」為何出現如此大差異,令人匪夷所思。

當下這場「烏龍事件」與2019年初中歷史教材爭議都顯示了「文革」定性在今天中國社會的敏感性和嚴肅性。

事實上,至晚十八大前中國社會左右紛爭不斷,各方對歷史尤其是1949年以來的歷史爭議更是「熱衷」。中共最高領導人習近平上台後的確積極地介入了這一對意識形態影響極大的話題。因為正如其所說,「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這個重大政治問題處理不好,就會產生嚴重政治後果。」

從2013年以來,習近平曾在多個場合提及1949年以來的歷史,比如2013年1月5日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研討班上拋出改革開放前後兩個三十年不容相互否定的說法,「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兩個歷史時期,這是兩個相互聯繫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同年12月26日毛澤東誕辰120周年,習近平提及毛澤東晚年錯誤,認為「人世間沒有一帆風順的事業。綜觀世界歷史,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都會跌宕起伏甚至充滿曲折。」

不過,隨後,習近平很少就「文革」突破「歷史決議」的有關定性。2016年1月18日,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研討班上也曾提及「文革」也以「左」的錯誤、「十年浩劫」稱之。到2018年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時,習近平仍然是以「十年動亂」形容「文革」,肯定了「歷史決議」的定性。